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园地 > 德育园地

寻地质文化之根 探桂林山水之韵——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一、高二广西桂林研学之旅

发布时间:2025-02-16

在晨光初破的温柔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一、高二的同学们踏上了前往广西桂林的旅程,他们心中满是对那片被誉为“山水甲天下”之地的无限向往。此行,不仅是为了近距离感受漓江的碧波荡漾,更是为了在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古镇中,寻找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痕迹,体验一次心灵的洗礼。当列车缓缓启动,目的地指向那如诗如画的桂林,怀揣着求知与探索的热忱,同学们踏上了这段别具意义的研学旅程。

第一部分

植物所中窥真理 千古情里赏民宿

广西研学之旅的首日,同学们踏入了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大家首先聆听了胡博士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研究和保护过程的讲座。通过他们团队的不懈努力,成功让金花茶、金毛狗蕨和资源冷杉等多种濒危植物实现了“野外回归”,其中最着重研究的便是资源冷杉。胡博士为此奔波十年,不惧艰难险阻,坚持对资源冷杉进行培育和研究,并和团队积极探索人工辅助授粉育种技术,实现了资源冷杉的全球首次野外回归,为中国的生态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深深地被胡博士及其团队的执着坚守、科学探索、无私奉献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所打动。而后,大家参观了珍稀濒危植物园,被形态各异的热带植物所包围。它们宽大的叶片,奇异的果实,无不展现着大自然的奇妙。下午,在聆听张博士的讲座后,同学们亲自挖掘土壤标本,仔细观察岩石的纹理和色泽,收获了丰富的地质知识。桂林千古情演出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舞台上,绚丽的灯光,精美的服饰与演员们的生动演绎,将桂林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从灵渠开凿的金戈铁马,到刘三姐的悠扬山歌,再到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动人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直击人心,让大家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桂林这座城市的温度。这一天,同学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知识,还锻炼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同学们相互交流,增进友谊,激励着大家在未来继续向未知探索。

 

第二部分

泛筏漓江观山水 漫步古镇忆乡愁

随着轮船缓缓驶离码头,漓江的美景如一幅画卷铺展在同学们眼前。江水清澈见底,倒映着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峦,让人心旷神怡。船行至半途,划着竹筏的渔民带着鸬鹚登船与大家合照。返程路上,同学们登上甲板,随着微风轻轻朗诵起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那一刻,声音似乎与山水共鸣,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释放。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打卡那著名的“二十块钱背景图”。当亲眼见到那座标志性的山峰,与手中纸币的图案完美重合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这不仅是对记忆的追溯,更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敬仰与热爱。随后,同学们靠岸探访了兴坪古镇。每一砖一瓦,每一幅图案,都仿佛在诉说着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继续前行,大家来到了赵氏银庄——一个见证了旧时地主钱庄兴衰的地方。钱庄主人“为富有仁”的精神令人记忆深刻。福利古镇,是此行又一亮点。漫步于青石板路上,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店铺。亲手绘制一把折扇,不仅体验了传统手工艺的乐趣,更仿佛与古镇的历史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夜幕降临,阳朔西街灯火阑珊,热闹非凡。这里既有传统的桂林米粉、啤酒鱼等美食,也不乏各式各样的文艺小店,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漫步其间,同学们勇敢的与外国友人交谈,从他们的角度了解了桂林这座城市所带给世界的文化记忆。采访的同时,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兼容并蓄的魅力,以及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融的美好追求。这一天,同学们不仅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处风景,每一段故事,都是对这片土地深沉情感的最好诠释。

 

第三部分

世外桃源绘诗意 溶洞天坑展奇观

刚到世外桃源,就像踏入了梦幻之境。轻舟泛于湖面,湖岸边垂柳依依。远方群山起伏,村树含烟,阡陌纵横,屋宇错落。荷花池、燕子洞、侗乡风情和原始部落,无不展示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光彩特征。为了深入了解文化历史,同学们体验了古法造纸和雕版印刷术的过程,感受到古人非凡的智慧。与此同时,还学习了少数民族的山歌,并进行对唱,体会少数民族通过山歌传情达意的传统;亲自跳了侗族的多耶舞,感受到侗族人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精神。探秘溶洞时,同学们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学们紧扣本次研学的主题,了解到了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主要类型有石笋、石钟乳、石柱和石幔。其中天坑的形成是由于水流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导致岩层不断塌陷,经过漫长时间逐渐形成的独特地貌。穿过奇异的石群来到天坑,站在坑底仰视,大家的视线被巨大的坑洞所填满,四壁怪石嶙峋,数不清的绿植顽强生长。沿着陡峭的栈道下行,潮湿的空气、耳畔的滴水声将众人包围,更添了几分神秘感。随后,同学们上了一节特殊的体育课——打高尔夫,原以为简单,上手才知不易。有的人经过多次尝试后,终于击出漂亮的一杆。看着球在空中划过完美的弧线落到百米标志以外,内心满是喜悦与成就感。

第四部分

观芦笛岩千姿秀 品桂花社香雅韵

在芦笛岩,我们一起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前人创造独特文化的气息。洞内石笋、石钟乳和石幔密布,有雄狮俯瞰江山,有老人在山间采蘑菇,还有抱着刚满月的孩子讲故事的母亲……简单休整过后,大家顺着狭窄蜿蜒的小道继续向前走,抬眼便看到悟空大闹水晶宫的景象。洞内宽阔无比,洞顶的石钟乳映在池中,如冰川密布,水下城楼,空灵而唯美,深深震撼着大家……同学们所熟知的87版西游记中铁扇公主所居住的芭蕉洞和东海龙宫都是在此地取景拍摄的。下午,同学们来到了桂花公社,大家在这里体验了精油皂的制作。等待香皂凝固的过程中,众人参观了桂花博物馆,寻觅桂花的起源。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花在桂林已有悠久的历史,大家通过收集桂树及其他植物的叶子,拼成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铭刻下了独属于大家的珍贵印记。这一天,大家感叹于大自然的出神入化,感受了桂花之美,挑战了新事物,收获满满,也让这场桂林之旅更加圆满。傍晚,同学们在饭店举行了闭营仪式。各种节目都为这次研学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大家也明白了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同学们应怀着更坚定的信念,拥抱接下来的挑战。

 

第五部分

王府寻幽忆往昔 返程向暖念桂行

踏入靖江王府,岁月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古旧的青砖,承载着往昔的风云变幻;斑驳的墙壁,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漫步其中,像是穿越时空,与过去的故事邂逅。在导游的讲解下,同学们感叹靖江王府竟藏着这么多的历史密码。这里不仅是明代藩王的府邸,更是见证了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的活史书。每一处建筑、每一块石碑,都像是在低语,讲述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走进古代考场,大家在狭小的号房里落座。接过试卷,墨香与紧张氛围交织。在奋笔疾书时,大家深切体会到古人科考的艰辛,不仅有狭小的空间限制身体,精神还要保持高度集中。这场体验,让同学们对古代学子的坚韧肃然起敬,也深感现代教育环境的优越。而今这里先后成为了广西军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址,延续了王府的文化氛围。离开这里,那些历史的回响仍在大家心中回荡。期待下一次,还能与这样的历史瑰宝相遇,继续探寻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吃过午饭后,同学们整装待发,返回北京,这场为期六天的广西桂林研学之旅就此落下了帷幕。

桂林这座别样的城市既是一副娓娓道来的古韵画卷,也是一场历史与现实交织、古人与今人触碰的伟大史诗。回到这场研学的初衷,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演化及其独特的生态。这不仅丰富了大家的地理知识,更培养了大家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我们在体验广西民族风情的同时助力文化的传承,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和发扬我国壮丽的自然景观,同学们探寻濒危植物,了解其保护方法,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同学们必将汲取这次研学中的精神,为下学期更加繁忙的学习蓄力!


-- 学生感受 --

高一5班 罗震东同学

在忙碌高中生活中,外出研学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放松,让同学们充满期待。而这段旅程也让我爱上了桂林这座城。“桂林山水甲天下”流传千年,直到我亲身踏上这片土地后才真正体会到其美妙。我不仅领略了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也感受了淳朴而多样的民俗文化。

我们走进植物园,置身于绿色的海洋。我们观看演出,在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中感受千古情。我们游船漓江之上,走进人民币上的景色。我们走入天坑之中 感慨于喀斯特景观的神奇。此外,溶洞,美食,画扇,高尔夫,商业街,无不令我们印象深刻。这不仅是一次实践学习,更是一场身心的美好体验。

同时,我也想对研学中的老师们表示感谢。我们能获得如此美好的体验,离不开全体老师、领队老师和讲解老师对我们的悉心照料和精心准备。可口饭餐的背后一定是一次次寻找合适的饭店;贴心照料的背后一定是温柔的内心和极强的责任心;专业讲解的背后一定是无数日日夜夜的刻苦学习和研究。

此次桂林研学,如同一场自然与人文的“对话”。我触摸到了喀斯特地貌的万年沧桑,也聆听了漓江畔的千年故事。正如芦笛岩中仍在生长的钟乳石,人类的认知与责任也在不断“沉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用科学守护自然,用学习传承文化——因为每一处山水,都是地球写给人类的诗。

高一5班 董泽宣同学

在广西桂林的科考研学之旅中,我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每一处景致都蕴藏着自然的奥秘与人文的厚重。初见天坑地质奇观,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在知识课堂中,我们用笔尖勾勒出地质的脉络,用心灵触摸钟乳石的岁月痕迹,又在知识竞赛中点燃了探索的热情。这是大地馈赠的课堂,让我们在科学与自然的交织中,感受地理与生物的深邃魅力。

世外桃源的烟雨朦胧与阳朔西街的烟火气息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喀斯特湿地知识课堂中,我们聆听着历史的低语,感受着地理的脉动。夜晚,桂林千古情的沉浸式演出将我们带入时光的长河,桂林的历史文化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福利古镇的非遗体验——福利画扇制作,则让我们在指尖流转间,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

走进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专家们的讲解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广西植物多样性的神秘之门。我们在观察与记录中,感受生命的律动与自然的馈赠。而在芦笛岩的岩溶地貌课堂中,喀斯特的奥秘再次以另一种姿态呈现,芦笛制作的体验更是让我们在艺术与科学的交汇处,找到了灵感的火花。

桂花公社的团队建设活动与桂花精油皂制作,让我们在合作与创造中,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匠心与自然的芬芳。最后的靖江王府,桂林历史文化的课堂与福字拓印的体验,为这次研学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也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桂林的山山水水,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的壮丽,更让我们在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中,找到了探索的意义与成长的力量。这段旅程,如同一首悠长的诗篇,将永远铭刻在记忆深处。

高一15班 刘俊逸、郭羽亮同学

在广西研学之旅中,我体会到了广西人民的热情,也领略了壮美山水与多彩文化,收获满满知识与感动。在团队合作时体会了同学们的凝聚力,这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与智慧的双重洗礼。大家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

高一18班  李一凡同学

清晨,我在酒店的早餐厅品尝到了桂林特色———桂林米粉。靠近做米粉的档口,浓郁醇厚的香气扑鼻而来,让还带着几分困意的我瞬间清醒。我点上一碗米粉,望着阿姨熟练地抓粉、烫粉,动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米粉便端上了桌。我加好配菜,凑近细瞧,雪白的米粉根根分明,粗细均匀,光看着就十分诱人。金黄酥脆的炸黄豆,像是在向我招手;色泽红亮的辣椒油,光是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还有那酸笋,看着普普通通,却是这碗米粉的点睛之笔。夹起一筷子米粉送入口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米粉的爽滑,像一条条灵动的小鱼,顺着舌尖滑入口腔,软糯又不失韧性。炸黄豆“咔嚓”一声在齿间爆开,为这碗米粉增添了别样的口感。大口嗦粉的同时,喝上一口鲜美的汤,那醇厚的滋味瞬间暖到了心底。通过品尝桂林的特色美食——桂林米粉,像是我与这座城市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再加上桂林千古情演出中对米粉起源的演绎,更让我深深爱上了它的独特魅力。

高一18班  刘琎傲同学

在绘制折扇的活动中,初提笔时,望着扇面那方寸天地,心有忐忑。但当笔触落下,一笔一画勾勒竹竿的挺拔,似能感受到它在风雨中坚劲生长的力量;轻点竹叶,疏密错落间,仿佛听到微风拂过时的沙沙细语。随着墨色晕染,竹的清雅神韵尽显,沉浸其中,忘却周遭喧嚣,满心沉醉于这传统墨竹艺术,领悟到古人以竹明志的心境,手中折扇也承载起这份自然与文化交织的魅力。

高一18班  李睿涵同学

踏入桂花公社制作精油皂,新奇与欣喜扑面而来。一入工坊,馥郁桂花香萦绕身旁,瞬间沁人心脾。在指导下,我将晶莹的皂基融化,小心翼翼地加入金黄的桂花精油,轻轻搅拌,看着液体逐渐融合,满心期待。亲手倒入模具,待其冷却定型,一块专属的桂花精油皂脱模而出,捧在手心,香气四溢。这不仅是制作一块皂,更是一场与桂花亲密接触的奇妙之旅,让我收获满满手工的乐趣与芬芳。

高一18班  张灵玥同学

踏入靖江王府参与科举体验、观看历史展示,仿若穿越时空。参观王府历史沿革,从辉煌的王府建筑到背后的故事,深感岁月沧桑。走进考场,奋笔疾书时,能真切体会到古人十年寒窗的艰辛与对仕途的渴望。这一趟下来,我们既领略到古代科举制度的魅力,又为深厚的历史底蕴所震撼,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敬意,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