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

首届“中学物理教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八十中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8-20

朝阳区牵手清华大学物理系

共研中学物理教学融合发展

2023年8月11日-12日,由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清华校友基础教育协会承办的首届“中学物理教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举行。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长铭校长,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青,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物理教研室主任秦晓文,清华大学物理系党委副书记、清华校友基础教育协会副会长张卫华,清华校友基础教育协会执行秘书长邹世成,朝阳区委教育工委书记董健,朝阳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彪,朝阳区教委副主任徐志辉,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刘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参加了开幕式。八十中副校长赵玉泉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近300余名教师出席此次研讨会,同时,研讨会也以直播的方式全程开放,47000余人次线上参加。

本届研讨会旨在探讨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内在衔接,深化对人才培养实质的理解,促进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为宽广的成长成才通道。

8月11日上午,首先是任炜东校长,董健书记,张卫华副书记致辞。

任炜东校长在致辞中回顾了八十中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学校办学67年以来,秉承“勤奋 求实 创造 奉献”的校训,弘扬“科学 人文 创造 个性”的校风,以为国家培养“有理想、强体魄、会学习、善合作”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践行“让每个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教育主张。为持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开启了王选创新实验班、“2+4”学制班、自主招生、国际教育、集团内游学、智慧校园建设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通过学制贯通、特色课程群建设、学习场重构,初步形成了“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的国际视野下优秀创新人才培育新思路,促进学生“志、趣、能合一”为导向的育人新格局。

董健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实践,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积极探索,对于推动朝阳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借助清华大学高端专家的优势资源,在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师研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得到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同时,以研讨会为契机,以学促研、以研促教,激发师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更多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迈向新高度。

张卫华副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物理系致力于大中衔接活动的开展,通过试点多个相关项目,与国内重点中学密切合作,为中学生提供科学实践训练的平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4月清华大学校友会成立了基础教育协会,通过加强与基础教育的经验交流,促进了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实现全方位育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效助力。

接下来,在邀请报告环节,朱邦芬院士,刘长铭校长,王青教授,秦晓文主任,任炜东校长分别作邀请报告。

朱邦芬院士围绕“学习叶企孙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的教学理念,让各类学生更好发展”主题,对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清华大学物理系进行的物理教学改革以及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朱邦芬院士指出,叶企孙先生提倡的只授学生以基本知识,实质上是提供学生更宽松的空间,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使各类学生各得其所,而且使优秀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主动地“多学一些、学深一些、学早一些”,以至研究和创造新的知识。他认为,变“教”为“学”是关键,可以使优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

刘长铭校长以“从培养解题人到培养出题人”为题分享了自己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引导中小学生观察自然——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开启学习历程的多个案例,立足于使学生形成创新品质,他认为知识的形成需要启发学生引发质疑,再主动学习研究,科学教育需要先让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再让学生知道“天外有天”。

王青教授以“用费曼学习法和初一学生一起学费曼”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在一零一中学开设《费曼物理阅读课程》的教学经验,王教授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课堂实录展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汇报、讨论、总结评价等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秦晓文主任在题为“从创新人才培养视角看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报告中,以多个在授课和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为例,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在基础教育过程中要从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不断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加以改进,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任炜东校长以“感受科学所在,提升科学思维”为主题作报告。针对几轮课改中仍未解决的“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创新人才”和“中学大学衔接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所在”两个问题,任校长从物理学发展中典型的阿基米德的“欧勒卡”、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牛顿的苹果等典型顿悟事例出发,结合当前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提出在教学中要关注悟性学习。在中学理科学习中要悟出科学方法的迁移,悟出物理学之科学所在,悟出量化、假设、逻辑、实证间的概念相关及其与科学的关联,悟出理想化与模型化的科学研究方法,悟出科学需要被证否。感悟物理,走进科学过程中的教师,需要增强对科学内涵的理解,加强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分析习惯,认识到悟性学习是厚积、有思、偶发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随思、随议、随启、随悟。任校长认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科学家式的人。

 

11日下午至12日,研讨会以“中学物理教学融合发展”为主题,以研修工作坊的交流学习模式,邀请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分别围绕课程教育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和项目式教育教学、针对性教学、物理课程建设、课例设计等方面,在三个分会场同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享交流。


分会场一


分会场二


分会场三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为深化中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推进中学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的融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内在衔接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为宽广的成长成才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