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

终点亦是起点——八十中学习科学能力提升培训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4-02-23

有人把教育的过程比作种植一棵树。如果孩子是一株幼苗,那么家长和老师就相当于土壤与园丁。家长需帮助幼苗扩展根系,向上生长;老师则应修枝剪叶,促进树苗茁壮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了助力学生全面提升学习系统,提高育人质量,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面向教师开展了为期三周的学习科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2024年1月20日,八十中举行了“学习科学指导”专题培训的结营仪式,这标志着培训活动的隆重落幕。

学习科学作为一个近三十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交叉学科,致力于探究人类学习原理。它涵盖了信息科学、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生物医学、教育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正逐渐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理念和有力支撑。

本次培训学校聘请到的专家团队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学习治疗创始人、TED演讲嘉宾、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特聘顾问宋少卫老师和他的团队。主讲专家是宋老师本人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认证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习治疗高级讲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认证讲师、人民德育家庭教育顾问常晓敏老师。

本次培训的核心内容是“积极学习系统理论”,它借助典型的工程思维,从学习过程研究的角度,将适用于每个人、每个学科、每个问题解决的学习机制模型化、数字化和系统化。它不是具体解决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问题,而是将人脑的学习机制作为类似人工智能的系统来不断升级迭代。在具体应用层面,“积极学习系统理论”能有效指导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快速构建和优化学生的学习系统,让学生通过纷繁复杂的知识、技能学习形成专业、高效的“学习脑”。更为关键的是,该理论可以有效指导中小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人生的核心算法——价值决策,成功完成学习过程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

积极学习系统是由人体生理和心理机能组成的多个功能模块,包括:识别驱动、语义解析、逻辑加工、价值决策等,按照一定的程序定制模式组合成为多种问题解决程序,并进而形成的应对各类学习任务的复杂系统。学习系统理论的实质是个体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构建完整学习程序体系的过程,因此学习系统理论又可称为系统构建理论。

经过这次培训,老师们了解了学习科学的理论和前沿发展,能够讲述学习系统理论模型各功能模块的内涵及逻辑关系,能够辨别学生学习困难所对应的学习系统功能模块,明确学习治疗步骤并说出每个步骤应该注意的关键点,能够运用学习治疗工具及表单开展学习治疗,开始觉察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及行为状态并明确需要修炼提升的方向。可以说,这次培训是对老师们育人能力和教育智慧的全面提升。

学习科学指导专题培训充分对标中学的实际情况,旨在为教师提供国际前沿的学习科学在实践应用层面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高度,拓宽教师的视野。通过分享典型学习科学指导个案和模拟实战,使教师能够切实掌握在教学工作中快速、精准地发现和解决复杂学习问题的科学方法,全面提升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老师们积极踊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为培训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交流氛围。他们热切地表达自己对学习科学的理解,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教学中。这种踊跃的学习态度不仅促进了互相之间的共同成长,也为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思维的学习社区奠定了基础。

在结营仪式上,老师们分享了他们参与此次培训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大家畅所欲言,用热情的语言描述了在培训中所获得的收获和提升,交流了个人在学习科学指导方面的新领悟,以及在实践中所遇到的挑战和成功经验。这种开放的分享氛围不仅丰富了整个结营仪式,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小组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赢得了团队奖项。老师们纷纷表示:培训暂时到达了终点,我们就又站在了实践的起点上。我们要将培训中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助力学生成长,让生命因教育更精彩!

任炜东校长在闭营致辞时表示:学习科学指导培训暂时告一段落,看似是个终点,其实也是学习的起点,期待老师们能够运用学习科学的知识,切实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积极工作和生活。

期待老师们运用学习科学的理论策略和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掌握和实践运用的知行合一,助力学生全面升级学习系统,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业表现,达到素质教育和学科学习的完美结合。

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

郑燕老师:

第一次参加宋老师的讲座,就被宋老师圈粉,之后又阅读了宋老师的《学习治疗手记》,对其中的案例产生了浓厚兴趣,发现了帮助学生的新方法。特别荣幸能够参加此次系统的学习科学指导培训,希望通过实践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的科学、高效的“杀手锏”。

刘耕老师:

在思维培养的实践操作上,每一个学生,也包括每一位教师,都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作为教师,需要关注每位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制订独属于ta的问题解决程序。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包括专业素养和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能力。或许,协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程序的过程正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