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

悟以往之可学,知来者之可追——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度教科研年会

发布时间:2025-02-17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度教科研年会于2025年2月11日在望京校区报告厅举行,各校区全体教职员工现场参会,线上向教育集团各成员校领导、教师开放。年会以“探索时空资源,数字驱动赋能”为主题,聚焦多元空间组合满足多样学习需求,探寻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主论坛

上午的教科研年会主论坛由赵玉泉副校长主持,赵校长开场即送上蛇年祝福,祈愿大家安康顺遂、工作如意,随后宣布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5年教科研年会正式启幕。

任炜东校长致开幕词,并和李军书记一起为一等奖获奖论文作者颁奖。任校长首先向全体老师送上了真挚的新年祝福。回顾过去三年学校教研年会主题后,任校长希望本次年会展望教育教学新发展,着重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推进研究型学校建设。任校长还具体阐释了学校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发展目标,强调以科研为引擎激发创新活力,提出一系列具体工作安排与管理措施。他还分享了专家报告中的关键内容,如认知科学对学习的影响、智慧课堂的构建思路。同时,强调学校大力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建设名师工作室,借助新质教育突破教育困境,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任校长着重指出,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要通过教育智能化打造学习共同体,推动学校教育迈向新高度。

颁奖仪式后,年度优秀科研工作者代表石岩、赵胜楠、于静、叶地凤四位老师介绍了各自在特色课程体系创建、科学教育一体化育人模式探索、模拟政协社团课程设计及“境润式”戏剧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四位老师分享后,开始了主论坛专题报告,朝阳区教科院特教中心李文荣教研员给大家带来了题为“教育强国视野下:学校个性化育人生态的系统性建构”的精彩讲座。李老师着重指出,个性化差异评估与培养在教育中至关重要,要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学习特质,站在最合适的起点上开启学习旅程。为此,她倡导搭建一个从评估、支持到追踪的闭环系统,以此实现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李老师强调,教育工作者既要巧用技术提升教学效率,更要坚守育人初心,牢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她列举诸多实例,讲述如何依据孩子不同的感知觉特质开展个性化教育,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此外,李老师表达了对特殊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长期投身特殊教育领域的坚定执着。她认为,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兴趣的激发,以及对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充分认识与尊重。她的发言,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特殊教育的认知,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个性化学科差异、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平行论坛

下午的平行论坛有六个主题,36位教师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一年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

第一论坛

第一分论坛由石岩主任主持,袁茉莉、任家欣担任学术秘书。以 “多元学研空间开发 弹性时间管理” 为主题,第一分论坛聚焦教学空间重构与时间管理创新,通过毛宇峥老师、庄珊珊老师、李晶红老师、彭莉老师、王珩老师、侯海涛老师及段莹老师八位教师的精彩实践分享,为探索新时代育人模式转型的多元路径提供了宝贵思路。老师们的分享涵盖空间重构、时间管理、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骆玉香副校长进行深度点评,分别从与会老师、学科构成表示,八位老师的分享都体现了“适合每个人的教育、促进自主发展的教育、开放灵活的教育”,用理性与温度促进人生出彩的机会,为论坛注入新的思考能量。希望未来让每一次探索成为高质量发展路上的脚印。第一论坛激励大家在学研空间开发与时间管理优化的道路上不断深耕前行,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第二论坛

第二分论坛由王洋主任主持,刘越、傅馨瑶担任学术秘书,主题为“学用互动生成”。六位老师做了专题分享。闫凌加老师在学用互动生成与泛在学习理论基础上,有效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黎昕奕老师在充分利用八十智学平台构建数字环境,连接学生与教师,创新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刘媛媛老师分享了输出式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通过“语言输出”促进学科思维发展、“视觉输出”促进思维可视化、“高阶输出”促进学科思维进阶。倪文锦老师介绍技术赋能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成果。马源老师以国际部SAT文法教学为例,介绍利用人工智能改变传统教学形式,调动课堂学习效能的教学成果。周灵老师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职能教学模式策略展开探讨,分享了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决策优化方法实现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创新。赵玉泉副校长高度肯定了六位老师的教学成果,并提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现代技术应密切结合学生、学校、学科的实际情况,实现灵活科学运用,教师也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充分关注学生,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第三论坛

第三分论坛由赵辉主任主持,姜远、赵莹莹担任学术秘书,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聚焦”为主题,各学科各学段的优秀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融合与项目式教学,推动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梁文会、郭敏、朱玲辉、秦先超老师、彭琳惠老师、孟庆楠老师、张国帅老师八位主讲人分别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分享了他们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的实践与思考。李晓君副校长对八位老师的展示进行了细致且深刻的点评。李校长以肯定的话语,为这次分享会定下了温暖而积极的基调,赞扬八位老师在教学探索中展现出的热情与专业精神,感谢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宝贵经验。针对每位老师的分享内容,李校长进行了深入剖析,精准地捕捉到了每一位老师案例中的亮点,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些亮点为全校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期待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共同进步。

第四论坛

第四分论坛由赵胜楠主任主持,李林萍、靳逸萱担任学术秘书,主题为“学历案设计”。杨根深老师做了基于实验活动的初中数学学历案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分享,介绍了什么是数学实验和“目标-实验-评价”的三位一体模型,并举了三个典型案例,让老师们了解到实验型学历案的编写策略。孟杰老师展示了国际部数学组学历案的设计思路及实施方案。张燕老师做了巧设学历案打造历史高效课堂的报告,强调了学历案中的“历”字,即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李林萍老师以不同年级的学历案为例,介绍了化学教研组建设学历案的一些创新举措,以任务驱动,关注到学生的不同需求。赵胜楠主任、焦点、闫竞、赵越、刘楠、陈婧、曹美红、胡冰、王国斌等老师交流了收获。姚亭秀副校长对本分论坛做了总结,指出老师们梳理出学历案的优势,明确了学历案撰写的流程,认识到了学历案的多样性。针对后续学历案的编写工作,姚校长建议老师们要确定合适的学历案体例及优化本学科一课时学历案的页数;用规范的语句从学科素养出发书写学历案的目标及做好学历案的迭代更新工作。

第五论坛

第五分论坛——“数字课堂案例”由陈静主任主持,赵绎如、姜鹤遥担任学术秘书,共同围绕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显著成效展开了深入探讨。劳英亮老师以项目式学习为切入点,探讨了数字技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雒聪文老师则聚焦初中地理复习课的设计,创设了“稻之道”情境,从共性到个性,深入探讨了“大国担当、国际合作”的主题。江孝阳老师带来了中育科教育平台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利用智能分析、个性化推荐等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改进。沙莎老师分享了数智赋能下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案例,利用AI技术助力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何莹老师展示的“文艺复兴模仿名画拍照”案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教会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与解读历史的方法。李雯老师以初中语文七上第一单元“自然之景”为主题,生动展示了AI工具在大单元项目式学习中的应用。孙敏老师以高中物理选修课为舞台,生动展现了项目式学习(PBL)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教学创新。张然老师分享了以“科学精神的传承”为主题的“榜样人物推介会”项目式学习案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陈静主任对各位发言老师的精彩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了教师在数字课堂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教师们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成为数字课堂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宫丹主任总结发言时展望未来教育新图景,强调创新精神和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新技术,更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六论坛

第六分论坛由皮艳芳主任主持,李童、周淇担任学术秘书,四位入职三年内的新教师结合今年区“杨帆杯”的要求——体现AI在教学中的应用,展示了使用AI优化教学的案例,以便青年教师互相学习,拓展思路。刘耕老师以《人机交互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的培养》为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了培养学生对AI工具提问能力的重要性。王勇老师从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背景与意义、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反思与未来展望三个角度对AI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陈盼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AI融合英语课堂探索与实践》为题,提出AI技术是教师、学生的好助手,但根本上还要落到真正发展人、提高人上来。冯银平老师的讲座《花果缘—探秘花的世界》从信息技术赋能生物实验课堂的角度,充分展现了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合作探究的价值以及AI技术的应用。廖克伟副校长对四位青年教师的报告进行了总结与指导,指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评价前置”,便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强调人工智能应当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助手,而非主体;廖校寄语所有青年教师,永葆教育初心,扎根三尺讲台,深耕教育教学,一同书写新时代的育人华章。

本次教科研年会的成功召开,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学期,学校将继续以学习研究为引领,以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