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校区 > 北校区

王选精神永存:八十中师生清明祭奠侧记

发布时间:2025-04-10

2025年4月1日,清明节前夕,王选院士祭奠仪式在北京大学王选纪念陈列室举行。参与此次活动的有: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研究员丛中笑老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初中部骆玉香副校长、翱翔办公室主任贾志勇老师、北校区主管主任陈静老师、南校区的德育处刘颖主任、北校区德育副主任王静老师、南校区初一年级组长刘洋老师、北校区初一班主任韩蕙阳老师以及八十中王选创新实验基地学生代表。

来到陈列室,师生们依次向王选像鞠躬献花,朵朵菊花凝聚着大家对科学先驱的无限敬仰。随后,四位初一学生朗诵原创诗歌《赤子丹心赞王选》,深情赞颂科学先驱。“半生苦累,一生心安,不为名利,为初心。”同学们用一行行深情的诗句勾勒出王选院士呕心沥血攻克技术难关的事迹,他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印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讲解员老师引领师生观摩了“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展区。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师生们系统回顾了王选院士带领团队突破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艰辛历程;通过观察手稿原件与设备原型,师生们深刻体悟到了王选院士“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要追求基础理论突破,更要实现技术应用转化。他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不仅使印刷业告别了铅火时代,更让中华文明在信息化浪潮中重焕生机,守护了汉字传承的血脉根基。活动在全体人员重温“当代毕昇”的创新箴言中圆满结束。

这场追思活动意义非凡,激励着年轻一代继承王选院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脚踏实地,胸怀家国,续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 学生感想 --

贺腾同学

参观王选纪念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位“当代毕昇”的伟大贡献。在馆内,我认真观看了他从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的技术革新历程,那些发黄的手稿和旧式印刷机,无声诉说着一个科学家攻坚克难的执着。在电子人像前,我和同学们一起献花、鞠躬,并朗诵了致敬词。站在汉字印刷革命的起点处,我不仅看到了技术的飞跃,更体会到了王选先生“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离开时,我看了看手里的朗诵稿,突然明白:我们今天享受的每一份清晰文字,都凝结着先行者的智慧与汗水。

熠佳同学

当激光照排技术击碎铅字繁琐,汉字在信息世界里长出新的神经脉络。我凝视手稿边缘的计算公式,像看见有人擎着微光,在数字洪流中为文明筑起堤坝。我凝视着泛黄的手稿,纸页上密布的公式如暗夜星子,铅笔注记里藏着上世纪70年代的风声。当西方断言汉字无法跨越信息化天堑时,是他在狭小的实验室里将汉字拆解成0与1的星河,让激光穿透铅字印刷的千年桎梏。草稿边角处涂改的墨痕,恰似暗夜中的灯火,终成照亮汉字的银河。这些泛黄纸页至今都在诉说着王选院士的那句“科技顶天,市场立地”。

贾同学

进入展厅,我们为王选院士送上鲜花。展厅内的物件无声诉说着那段历史:王选院士克服重重难关,使中国印刷一步跨越西方40年走过的路,让中华文字与文化得以传承。他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精益求精的精神永远留存,我们要学习与传承。

梁宸同学

在那些光影交织的刹那中,我仿佛看见王选院士从历史深处走来。值此清明时节,以一枝花遥祭:先生之风未远,汉字之魂常在,科技之光不灭。我们应当以先生为榜样,在“卡脖子”难题处破茧,于“无人区”领域内拓荒,让先生未竟的梦想,成中华复兴之见证!王选先生永垂不朽!

昕霖同学

最让我触动的是王选院士的创新和奉献精神。他敢于突破传统,跳过二代机和三代机,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种大胆的创新思维令人钦佩。他还捐献奖金成立奖学金和创新基金,鼓励年轻人创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引路人。

卯子同学

活字模型上的木纹、手稿里的墨迹、光路上的棱镜……它们共同勾勒出了文明传承的轨迹,让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革新从不是对传统的背弃,而是以当代的炬火重新点亮古老的火种。王选团队用十年的青春与汗水,将汉字送入数字世界,恰如毕昇用胶泥活字接续了雕版印刷的魂魄。而我,作为这场永不停歇的接力中的一员,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时代舞台上,让我们共同唱响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可怡同学

馆里陈列着许多王选爷爷生前用过的物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台老式电脑。讲解员说,就是在这台现在看来很笨重的机器上,王选爷爷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玻璃柜里还展出了他的手稿,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笔记让我感受到他工作的认真。看着这些展品,我仿佛看到了王选爷爷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不怕困难、坚持研究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我们能在电脑上轻松打出汉字,都要感谢王选爷爷的贡献。这次参观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技术进步背后,都凝聚着科学家们无数的心血。我要像王选爷爷那样,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勇于探索。

悦涵同学

身为一名初二学生,此次参观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让我明白,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难题不应轻易放弃。我要以王选先生为榜样,在学习中保持钻研精神,勇敢面对挑战,努力克服困难。同时,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理想,期望未来能像王选先生一样,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不负青春韶华。

靖暄同学

站在纪念馆出口处的多媒体屏幕前,看着王选晚年依然奔波于科研一线、培养青年人才的身影,我突然理解了他所说的“奉献不是牺牲,而是选择”。这种选择不是外界强加的道德要求,而是内心对价值的确认与坚守。离开展馆时,夕阳透过玻璃幕墙,在纪念馆大厅洒下一片金色。我忽然想起王选院士留下的一句话:“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王选精神就像这束光,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王选院士用一生告诉我们:人生的重量,恰恰在于那些明知艰难却依然做出的选择。

一杉同学

无论是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还是在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重重阻碍面前,王选院士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决心。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王选教授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通过这次参观,我不仅了解了王选教授的生平和成就,更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前进的动力。未来,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传承精神,奋发图强!

轶涵同学

王选曾说:“最前沿的需求能激发最顶尖的创新。”作为“10后”的数字一族,我们享受着电子产品“光与电”的便捷,却也逐渐疏离于笔墨的温度。我认为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不仅是传承技术的火种,更是用创新守护文明的血脉。归程的校车上,夕阳将未名湖染成金红。我回想着纪念馆的活字印刷模型,忽然懂得:汉字从铅字的“重量”到像素的“光芒”,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一代代人接力的匠心。而我们这一代,终将在光与电的疆域里,写下属于未来的文明注脚。

昕贝同学

离开展馆时,夕阳为纪念馆镀上金边。回想起刚刚看到的一张张写满笔记的草稿纸、一页页打印出的日报,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些横竖撇捺中流淌的科技血脉。王选先生用科技之光点亮了汉字的前路。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或许不会人人都成为科学家,但应当学会用敬畏之心对待文明,用创新精神拥抱未来。汉字的光,从此在我心里有了更明亮的注解。

子铭同学

王选院士一生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他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为祖国培养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他积极建言献策,不断为科教兴国奉献心力。他光明磊落,胸怀广阔,严于律己,一生俭朴,是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的优秀典范,为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赢得了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评价与广泛赞誉。我们作为八十中的学子,要学习并传承王选院士的精神,不畏艰苦,具有奉献精神,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