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八十中教育集团“金鹏科技论坛”获奖学生感言

2023-06-12

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八十中成绩斐然

由北京市教委举办的第23届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活动落下帷幕,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取得可喜成绩:共有6个项目8名同学获得一等奖,7个项目9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个项目4名同学获得三等奖。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获奖同学们的参赛感言 聆听八十学子的心声


参赛学生:左梓楠

项目名称:不同激素和糖处理对百合小鳞茎发生与发育的影响

获奖等级:一等奖

参赛感言

参加第23届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答辩活动,我收获颇多。首先,提升了自己的科学创新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在评审和问辩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讲解我的实验。其次,我明白了只有在前期艰苦的准备过程中不懈努力,才能在答辩过程中流利自如,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深刻理解到了,敢于创新,注重实践,勇于承担的深刻内涵。我将不负自己,不负学校,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赛学生:康卜元

项目名称:通过TKTL1-EDIM法检测外周血诊断早期肺癌

获奖等级:一等奖

参赛感言

通过这次的比赛,让我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我见到了许多非常厉害的评委,收获了非常宝贵的改进意见。我想在之后的研究里,要争取朝着这些方面努力继续探索。同时,在这次的比赛里,我也认识了很多厉害的同学,看到了许多非常有趣的课题,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不仅如此,我还从其他同学的身上也学习到了许多优点。总而言之,这次的比赛让我受益匪浅。

参赛学生:张友馨

项目名称:抗阿尔茨海默症β淀粉样蛋白小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获奖等级:一等奖

参赛感言

从初入实验室到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我不仅学会了一些科研方法,也锤炼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更激发了科研创新热情,让我对投身科研事业心生向往。这些宝贵的经历将使我终生受益,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激励我不断进步。

参赛学生:丛熙人、王泽润、张艺萱

项目名称:应用EDIM法检测外周血DNaseX/Apo10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获奖等级:一等奖

参赛感言

丛熙人

在项目中不但收获了专业的生物学知识,也收获了做实验的经验与反思,还有写论文的编辑查找资料等丰富的经验。我们在实验前进行了课题的学习。为了深刻了解这些深奥的生物学知识,我们课下自己查找了内容,并制作成了ppt形式。在团队中,我们扮演了老师的角色,给组内成员讲解生物需要了解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法。在熟悉实验步骤和原理后,我们思考如何进行实验并分工合作,我们明确分工每个人撰写论文不同的部分,每个人写自己最擅长的部分,从而达到最高效率和最佳结果。我们还收获了团队合作的经验与知人善任方法。虽然我们总会遇到些突发情况或是错误,但是只要敢于面对,不要犯懒,我们就能成功。

王泽润

经历了一年半的辛苦付出后,我在金鹏科技论坛比赛中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非常感谢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金鹏科技论坛提供的宝贵的锻炼机会,以及辅导老师韩老师的细心指导与鼓励。在本次比赛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答辩经验与技巧,也发现了论文中的不足,并将评委老师们的教导铭记于心。我们将会继续完善论文,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比赛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新颖的课题,使我对今后的学习受益匪浅。

张艺萱

在答辩环节中,我能够学习其他学校同学的项目优点。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丰富了我的思考和视野。当我得知我们项目作为集体项目取得一等奖时,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这是对我们团队努力的认可,同时,我也要感谢八十中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获得荣誉。

参赛学生:徐 

项目名称:可对不规则物品进行包裹性抓取的自反馈机械爪

获奖等级:一等奖

参赛感言

近两年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工智能等话题和领域极其热门,相关的设计和发明拥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金鹏科技论坛恰巧是一个平台与机遇,为提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助力,意义非凡。

参赛学生:王奕涵

项目名称:多模式自适应配时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研制

获奖等级:一等奖

参赛感言

漫漫征路,前尘影事,如在昨日。从最初对特定交通环境的不满,到“由我来改变”,再到自己程序体系的完成。这一切,都由我自己创造。创造,是学习的深化,课外学习同样重要,互补知识、掌握本领,才能实现目标。带着自己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品走向答辩,这种意义远远大于其它。量力行天下,尽心可无悔。

参赛学生:陈相元

项目名称:多功能钉钉子辅助器

获奖等级:二等奖

参赛感言

本次金鹏科技论坛中,我的作品获得了北京市二等奖。在研究的过程里,我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结合多学科的知识,设计出了作品,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做出成品,并进行了生活场景中的测试,最终的效果达到了设计目标。本次活动锻炼了我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我体会到了发明的艰难和乐趣,我未来会继续提升自己,在发明路上不断前行。

参赛学生:曾凯轩、吴子晗

项目名称: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导航研究

获奖等级:二等奖

参赛感言

这次高研项目学习,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我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人工智能,探索科技领域,观摩优秀同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更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魅力,让我们更自信,让中华民族以巍巍之姿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科技强国,吾辈担当,我们应肩负使命,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汲取新知,不断变强,以期在祖国需要之时挺身而出,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赛学生:崔博萱

项目名称:酸碱性对纳米气泡稳定性的研究

获奖等级:二等奖

参赛感言

起初我认为自己的课题步骤少,非常简单,但是当真正实践的时候才发现,并非如此。从我第一次踏入校园,学校就在倡导我们学习贯彻落实王选的七大精神。之前我都是一知半解,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之后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科研精神,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简单的实验,是不断克服重重困难。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只是简单的几个字,而是时刻要求在实验中的精确精准、不出丝毫差错,不怕困难、勇于钻研、拨开迷雾见真章。我在思考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涌现在脑海中,有一些现在可以解决,但是总会有一些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它们也会成为我继续探究的目标动力。特别是我从一次次的实验中发现科研和实验要有耐性,既要仰望星空,大胆想象,也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研究,螺旋式往上上升;可能总会有困难出现,但是也会有新的发现。只要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坚定信心努力钻研终会迎来成功的喜悦。

参赛学生:吴际霖、王翊先

项目名称:不同外形汽车的流场特征仿真和实验研究

获奖等级:二等奖

参赛感言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深入开展研究之前,我们只知道汽车行驶时会有气动阻力,研究后才明白气动阻力的根源在“前后压差”。理论与实践要结合:本次研究将解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与计算机模拟和风洞实验相结合,融会贯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工具,真切感受到现代计算机软硬件可以极大的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组织与沟通可以提高效率:此次是合作项目,可行的研究计划、及时沟通和合理组织保证了项目顺利完成。

参赛学生:卜子丁

项目名称:关于部分网球塔的结构限制因素与稳定性的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

获奖等级:二等奖

参赛感言

在参加英才计划以对此课题进行研究过程中,我认为收获最大的就是经验和对科研的深刻理解。当初面试时,我能够具有的材料只有我对物理学科的浅薄理解和对科研的热爱。如今,我收获了实践层面的经验,这进一步激发了我对科研的兴趣,同时也启发了我,科研并不是那么容易;对于研究内容的选择以及对此课题的展望让我明白:科研是创新的、有益于人的。应当打开眼界,打开想象力,时刻在生活中思考,把观察和思考当作一种乐趣。

参赛学生:赵家佳

项目名称:细菌脂滴对大肠杆菌产生对抗菌素/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获奖等级:二等奖

参赛感言

走进中科院实验室,并尝试亲自动手完成科研项目,培养了我不惧困难、敢于迎难而上、创新开拓的品质,增加了我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获得了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在我考虑问题时,我变得有深度和广度,我的思维也更加开阔。在一次次重复的实验中,我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在迅速的自我心态调整后,继续认真研究,虽然最后论文呈现的最终实验结果与当初我的猜想不完全相符,这让我明白,科研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一次次不知结果的尝试,才推动着人类科技乃至文明的进步,而当我面对更多人生的未知挑战时,我将秉持着挑战自我、不畏失败的良好心态。纵观本次比赛,它不仅提升了我对于学校已有学科的兴趣,它还令我跳出课本在实践中获取新知,给我一个广阔的平台去展示自己、坚持自己的热爱、丰富视野,让我对自己所选学科有前瞻性的了解,激发了我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兴趣。

参赛学生:王子墨、刘丙柯、郭奕然

项目名称:沉浸式桌面冰壶投影游戏的交互设计和技术研究

获奖等级:三等奖

参赛感言

从最初的了解交互设备组成,确定任务目标,到认识广义的人机交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再到了解任务难度,深刻理解scratch各个代码的功能,感受到编程带来的乐趣。随着游戏编写及搭建部分的全部完成,后期加入音效等特效内容更加感受到了成就感。我们的项目可以使冬奥知识推广,让更多人投身了解冰壶这项传统运动。两年来,我们参加了市区金鹏比赛、市区小院士比赛和青年创新比赛,大家都收获颇丰。

参赛学生:彭睿希

项目名称:基于金纳米材料的荧光探针的构建和生物大分子的检测

获奖等级:三等奖

参赛感言

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研究课题,不仅让我学习到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更加丰富的学科知识、做研究课题的基本过程,还培养了我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对于科学研究更加有热情。过程中不免遇到过一些问题和差错,让我学会反思和改进自己。

文字来源:科技教育办公室    图片来源:科技教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