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名家讲座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二层举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王绶琯科学创新实验班的全体学生积极参会并聆听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院士主题为《与有志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中学生朋友谈谈如何做准备》的讲座。
朱邦芬院士在讲座中,从自己“三进清华”的求学经历和科研经历出发,讲述了自身的感悟,将其总结为研究偶得:其一,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并相信自己的直觉,要善于提出问题;其二,讨论、辩论、追问是深入思考、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其三,更倾向于“从第一原理”出发做研究;其四,偏向于选择简单的典型系统做研究,除非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尽量不碰极其复杂而不宜重复的研究对象;其五,坚持自己的信仰,相对于物理学理论来说,物理学的实验结果更加重要;其六,要相信两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和“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此基础上,朱邦芬院士给有志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中学生朋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一,努力尝试在大学期间找到人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并为之做些准备;其二,摒弃“应试教育”下的“分分计较”,警惕“惰性观点”,通过批评性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三,既看到每位同学的长处,又不在任何时候失去自信心,同学不是竞争对手,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伙伴;其四,低年级时尽可能打好数理基础;其五,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课程,学点有助于自己一生的人文社科课程,涉足感兴趣的交叉学科;其六,高年级在可能情况下参加些科学研究,体会怎样做研究,怎样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怎样在研究中学习,学会“渗透式学习”的方式;其七,不要做“优秀的绵羊”。
最后,朱邦芬院士告诫中学生朋友,不论是学习还是科研,都要以诚信为本,自主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空间,要有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学到真本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做出自己的成就。朱邦芬院士的报告让八十中的学生获益匪浅,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生们就自己的疑惑和思考与朱邦芬院士进行了交流。八十中王绶琯实验班的学生在以朱邦芬院士为榜样的科学家精神引领下,一定能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成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学生感想
汤承志同学
此次朱院士的讲座与以往不同,以往所听的讲座是分享某一方面的知识不同,此次讲座所分享的是中学生想攀科学之峰该如何做。其中讲到几个方面学术诚信、创新意识与品味、摒除功利的赤诚之心、自主学习与思考与交流、批判性思维与求知精神。感受颇多,着重于感悟较深几点具体说说。关于自主学习与思考与交流,院士谈到可以有一门科目选择自学。我认为自学的好处在于,在自学时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相对不受路线规定的,是自我思维的运作。在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时是效率较高,但是我们会不自觉的跟随老师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不可否认会少走弯路,但与此同时会在无形中缺少发散的思考,从而缺少“批判”与“提问”,减少了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同时这也提醒了我,在学习时不要只以分数为标准判断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否要改变,同时要加入“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自己提了几个问题”、“对于这个知识我有多少总结与联想”等标准,时常辩证的反思自己的学习,不断完善。对于“摒除功利的赤诚之心”,我认为这不只是院士所说的减少“功利”的思考,由院士说的一些实例的启发,我认为它还是一种追求的精神和卓越的自我标准。它是说学习或研究时不要一心只想着目的、目标,更要以卓越的标准规范在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专注在做事本身,养成一种高标准的习惯,那么自然水到渠成,不只是一个光鲜的壳子,更有丰满的内心。它也有些像“工匠精神”。我想这样的品质也不只是利于科研,它利于方方面面。我会尽可能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做事的习惯,完善自我。
季雨麓同学
参加这次讲座,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成为未来的科学家需要做好各种准备。要有专一性,要有自主性,要有合作精神,要有批判精神等等,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需要具备各种素质。其中谈到,我们国家与其他科技发达的国家相比高端人才是相对缺少的。我感同身受的是,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一些人急功近利,难以沉下心来为一个问题专门研究。逆水行舟更考验人的意志力和智慧,我们应在这关键年华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探究精神,不被周围干扰,坚持下去。讲座中还提到争论讨论的重要性,思想的碰撞可以孕育出新的想法。讲到常常与他的身边的人讨论争论,这也成为了他的一种乐趣。我发现越是优秀的人,越不会将一些学习方法看作任务和负担,而是将其看作提升自我的良好的机会与使自己心神愉悦的乐趣。我想如果我要成为科学家,我也要用好这一利器多多参考他人的意见,并将自己的独特想法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这次讲座鼓励了我继续为未来梦想奋斗,同时提醒了我,不能盲目的前进,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效率高质量的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张锦宜同学
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讲座。我一直以来都对高精尖的科技有浓厚兴趣,对于做科学家也有极大的向往。这次讲座令我受益匪浅。以下两个方面令我尤为印象深刻。院士提到了自学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学可以让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非常赞同这一点,我觉得自学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取知识,还可以让我们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在自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会被老师的思路所束缚,而是要自己去寻找答案,去提出问题,去扩展思维,去创造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创新。当然,自学并不是孤立的,同时与他人进行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是提高自己学习效果的两个重要途径。第二,院士强调了做科学研究时要有一颗纯粹的心,不要为了名利而做事,而要为了科学本身而做事。在现实的社会中,一些人是以利益为导向,以成果为目标,而忽略了过程的质量和价值。这样的做法,不仅使科学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屡遭质疑,也会削弱科学的创造性和进步性。我想,这样的品质,不仅对科学有益,对任何事情都有益。我会努力培养自己这样的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次讲座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动力,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我感谢院士的精彩演讲,也感谢自己的幸运和机会,能够有这样的学习体验。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不断贡献,有一天能勇攀高峰!
杨天昊同学
11月18日我们再次来到了中科院学术会堂,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活动。首先,很感谢学校给予我们王绶琯科学创新实验班这一次宝贵的机会,能有机会与朱院士面对面交流,是我作为一名八十学子的荣耀。在这次活动中,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了解了朱院士对我们青少年向科技高峰攀登的一些建议。在报告结束后的答记者问环节,我第一个代表八十中学向院士提问,我的问题得到了详细的回答,在此我非常感谢院士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们进行指导。我将不负众望,努力朝着科技报国和造福全人类的目标全面发展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