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赴梦览燕园,青年笃志向未来——八十中师生赴北京大学参观研学

2024-05-29

2024年3月21日,北京大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授牌仪式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举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继2021年获评北京大学“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之后,再度获评“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信息、语文两门学科通过评审,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由一星升级为二星基地校。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建设以基础学科为立足点,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衔接,实现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的深度融通。获评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是对八十中学办学水平和育人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八十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发展机遇。

“博雅人才共育基地”设立的背景之下,应北京大学招生办的邀请,2024年4月30日,由课程处石岩主任,语文教研组长王圣洁老师,班主任周开炎老师、桑寿德老师带领,我校高二年级1、2班73名学生赴北京大学进行实地参访与学术交流。北京大学招生办安排了学生志愿者、八十中校友靳逸萱全程陪同参观。赴北京大学进行实地参访与学术交流,使得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高等学府的学术魅力,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拓展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对未来升学发展的信心与动力。

同学在计算机学院楼前合影

早上9点,八十师生来到计算机学院,北大北京招生组边凯归老师为同学们进行了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宣讲,介绍了北大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概况、发展成果及人才培养方案。北大计算机学科正竭尽全力建设国际化一流研究环境,面向国家需要、面向世界前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计算机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八十中信息组和北大信息学科有着长期密切的合作基础,希望进一步加深与北大的合作,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促进竞赛培训和强基计划,努力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大学—中学贯通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工作做出新的成绩。

边凯归老师进行计算机学科专业宣讲

漫步于满园春意间,师生一行人抵达北京大学校史馆,在校史馆丰富的资料与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中,领略北大百余载的风云变幻与辉煌成就。北京大学从民国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以及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祥地,到抗日战争时期与清华、南开大学共同组成西南联大;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培养出12位两弹元勋,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直走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前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了大批杰出人才。百年坚守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百年未变的是每一个北大人肩上的责任担当与心中的家国情怀。

校史馆内“大学堂”牌匾

随后,师生参观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现收藏有数万余件藏品,其中多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这些藏品始于上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之后陆续汇集了北京大学博物馆和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的收藏,以及北京大学从田野考古工作地点获得的教学标本,国内各文物、考古机构和博物馆调拨、赠送的标本,还有海内外文物收藏家的捐赠。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结束在校园食堂的午餐后,师生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校友与发展中心主任,学院生源建设负责人刘超老师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是我国第一个由中国学者主持建立的生物标本馆,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光绪33年。刘老师的讲解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同学们沉浸在大自然的魅力中,感受着生物世界的奇妙与多样。

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

沿着波光粼粼的未名湖畔,师生一行人来到了位于朗润园的人文学苑。一片绿意盎然之中,几座古色古香的教学楼映入眼帘,这一处院落之中,容纳了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北京大学正是以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成为许多学生心中的圣地,这种深远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也是决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文系门前“斯文在兹”石

结束在北京大学一天的参访活动,同学们收获颇丰。用脚步丈量百年燕园,亲身体悟她的厚重历史感与鲜活生命力,本次参访不仅催生了同学们的向往之情,更鼓舞着同学们的昂扬斗志。在这里,同学们得以一窥未来的多种可能性,也更加坚定了心中的志向,加快了前行的脚步。

此次八十中师生赴北京大学进行实地参访,是“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建设系列活动之一。同学们应珍惜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不断提升自我。我校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借助“博雅人才共育基地”的东风,建设八十中与北京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衔接培养通道,共同培育能够担当时代重任、服务国家关键领域发展的优秀人才。


文字来源:课程教学中心    图片来源:课程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