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大地 赓续历史文脉——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南校区初二河南研学旅行实践活动

2024-06-08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自古以来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博物馆”、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国四大发明的发源地。

2024年3月26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初二年级9班、10班、13班、14班的同学们迎着晨光,踏上了前往河南的研学之旅。本次的研学之旅不仅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激发他们对厚重中原文化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研学第一天

在前往洛阳的高铁上,同学们都精神饱满,有的在阅读研学手册,有的在写作业,有的在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大家在车厢内都保持着安静,既没有虚度光阴,又展示了八十学子善学懂礼的精神风貌。

到达洛阳后,同学们来到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十多个朝代长达1400余年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的恢弘盛景。作为延绵千年的石刻艺术瑰宝、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龙门石窟以其独特的东方气质,美轮美奂的雕刻艺术,悠久的历史传奇,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之大美。

参观完龙门石窟,同学们来到了为纪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园林——白园。白园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诗歌与书法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是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纪念性园林。同学们在白园里开展了“飞花令”的诗词比赛,大家以诗竞技,展现了自己深厚的诗词基础,既传承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感受到了古诗词亘古不变的魅力。

夜幕降临后,同学们前往洛阳大河荟观看中国首部数字行进式演艺——《寻迹洛神赋》。《寻迹洛神赋》以“洛阳神韵”为精神符号,以河洛文化为创作蓝本,利用数字科技赋能文化演艺,从曹植的诗篇出发,引申到讲述洛阳城的神韵,同学们通过边走边看的形式,沉浸式体验曹植与洛神在洛河相见的故事;随着影像变换,体验“龙门世遗”宏伟壮观的感官震撼。同学们漫步在《寻迹洛神赋》这徐徐展开的长卷之中,寻找雕刻在时光中的文明印记,开启一场关于洛阳的寻迹之旅。

 

研学第二天

第二天,同学们一早就来到中国唐三彩文化园进行参观和学习。唐三彩是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国唐三彩文化园是涵盖唐三彩历史及工艺展示、唐三彩创意设计、制作和研学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唐三彩文化传播基地。同学们在这里观看了三彩传承人的纪录片,亲自体验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唐三彩艺术作品。在参观和制作的过程中,同学们纷纷着迷于唐三彩陶瓷艺术的魅力,为古人的卓越智慧所折服,同时也为祖国有着如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自豪,为非遗文化的普及、传播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天下午,同学们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千年古刹——嵩山少林寺进行参观。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距今已有1529年的历史了,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而兴建的一座寺院,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之一。然而,少林寺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其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为有名的门派之一。自古以来,少林寺的武僧们就以其高强的武艺和爱国情怀,多次为国家和社会立下赫赫战功。他们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或在民间除暴安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少林精神。这些英勇事迹不仅为少林寺增添了光辉的一笔,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优秀儿女不断前行。

参观了少林寺后,同学们又驱车来到少林小龙武术学校观看少林功夫表演并和学校的武术师傅们学习经典的武术招式。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强健自身体魄,还感受到了少林武学的博大精深。这段学武的经历,必将成为同学们一段美好且难忘的回忆。

 

研学第三天

第三天,同学们一早来到了河南博物院进行参观和学习。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博物院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共分10个展厅,由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围绕各个历史时期中原都城文化以及都城中的人文生活进行解读。同学们在博物院内亲眼看到了贾湖骨笛、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四神云气图、武曌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云纹铜禁等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仅是展示在玻璃柜中的静物,更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它们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过去的历史和故事,同时也启迪着当代人的思考和创造。同学们参观了博物院后,对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又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下午,同学们走进了河南递给世界的名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领略源远流长的河南文化,学习生生不息的河南精神。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百亩麦田。麦田意味着粮食,有粮食,才会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有粮食,就有生生不息的后继力量。

在幻城剧场,同学们可以了解历史、文学、艺术、诗词等方面的知识。一句“就是这里吧”将整场戏剧连贯起来,从三皇五帝到唐宗宋祖,从文人墨客到古圣先贤,无数的历史从地下涌出!孩子们跨越时空来到夏、商、周、宋,见证武则天登基大典的隆重华丽、清明上河图绘制时的市井喧闹、宋徽宗创造的瘦金体…… 

之后,同学们在《第七机车车辆厂礼堂》剧场,看到了每一代为祖国建设努力付出,哪怕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先驱们,学习他们为幸福而奋斗、为科技而献身的精神。最后大家来到了《天子驾六》剧场,跟随剧情演绎,同学们经历了一场传统文化的洗礼,了解周礼的主要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感受中原历史的厚重与文化传承的意义。

 

研学第四天

第四天,同学们一早来到位于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汉字在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汉字以其稳定性和传承性,使得中华历史文化能够持续发展并保存着完好的形态,中华文化精神才得以一以贯之,连绵不绝,至今熠熠生辉。一楼展厅介绍了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及研究的过程。二楼展厅介绍了汉字的出现及演变,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发展及演变,一直介绍到新中国的简化字和拼音。同学们看到甲骨文,一种无与伦比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既自豪于从古至今从未断层的中国汉字,更自豪于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的一个没有中断,至今仍辉煌生辉存在的文明。

下午,同学们来到红旗渠纪念馆进行参观和学习。纪念馆的整个展厅由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这五个部分组成,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林州人民,因干旱缺水而修渠引水的故事。同学们走出纪念馆,一起来到红旗渠的青年洞附近隆重举办八十中学初二年级退队建团仪式。同学们不舍地摘掉佩戴了近八年的红领巾,学校为每位初二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份带着少先队员队徽的红色信封,同学们可以把心爱的红领巾放到里面珍藏。告别了童年的纯真,开启了青春的征程。德育处的李进主任和年级主任刘茜玉老师为全体的初二学生送上新的期盼与祝福,告诉同学们告别少先队,迈向共青团,树立大志向,实现新理想。最后,班主任老师们为初二年级的第一批团员佩戴上了团徽。新团员们面对团旗庄严宣誓,这是身为青年的第一份誓言,这是身为团员的准则与方向,从此使命铭刻心间,将责任扛在肩头。从星星火炬到闪亮团徽,青春是一场伟大的接力。

 

研学第五天

第五天,同学们一早来到了安阳殷墟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场馆恢宏大气,精品文物琳琅满目,尤其是众多殷墟考古场景与情境的再现,尤为震撼。殷墟博物馆展示了几代殷墟考古人接力前行、不断求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要发掘成果,对夏商都邑的深入研究,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商文化研究提供了对比标尺。众多首次亮相的各类珍贵文物再现了商朝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科技文明。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我国商代晚期都城的风貌,让全世界看到一个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最为辉煌的时代——大邑商。

下午,同学们又继续走进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进行参观和学习。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殷商时期王宫的遗址,也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商代宫殿建筑群。这里曾是商王统治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商王举行祭祀、朝拜等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漫步在宫殿宗庙遗址,同学们仿佛感受到商王那种威严与神秘。高耸的宫殿遗址,彰显着王者的尊严;神秘的祭祀坑,诉说着古人的信仰与敬畏。殷商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辉煌篇章,绚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的历史文献、多姿多彩的历史文物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力,给后人留下无穷的思考和研究空间。

 


优秀学习总结分享

(一)河南研学之旅总结

奕晴同学

什么是河南?研学出发前,我带着满满的好奇做出行功课,这样的描述映入眼帘——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交通大省……,更有很多人对河南的第一印象是贫穷,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然而,列车驶出北京,高楼大厦渐趋渐远消失在视线之外,代之以一望无际的水田,随着大片大片平坦的沃土在车窗外铺展开来,随着5日研学之旅所听、所看、所感的震撼之情层层递进,我知道书本与网络难以定义河南的全部。河南,是清明上河图,是少林寺与嵩山,是龙门石窟,是洛阳三彩,是安阳红旗渠…,这些曾经躺在课本里、闪在新闻里的名字令我心心念念。

三月河南,不似川蜀般总是热辣滚烫,不如江南微雨早春有细柳如烟,然清晨整队出发的我们,微风拂熙,初日临窗,河南像敦厚朴实的田间姑娘,周身夹杂着欣欣向荣的花草香。

最难忘漫步三彩小镇,几千年岁月起起落落,让它过起了隐逸生活,不与定窑邢窑出土的雅士争宠,不与青花瓷争媚,独自诗意地栖居,只管自由地在乡野闪烁。它从秦汉时期的绿青釉里袅娜走来,在隋唐的舞台上演绎,在宋元的烟波里缠绵,在明清的余晖里绽放,却在“文革”的树上凋零,至此已走过一千三百多个冬秋。

最感叹“少林寺”红墙青瓦,古色古香。“海内灵岳,莫如嵩山;山中道场,兹为胜殿”。鎏金牌匾前的参天古树也在讲述千年古刹的神秘往事,千佛殿48个武僧留下的练功脚坑又篆刻了多少少林的历史。若说少林寺是历史光阴的见证,那小龙武校则是新时代少年人的传承。铿锵有力的呐喊与快如疾风的拳脚中,“天下第一名刹”作为佛教禅宗祖庭和享誉世界的少林武术发源地,必更加享誉天下。

最沉沦河南博物院和殷墟遗址博物馆。远望,博物院外墙的甲骨文浮雕昭示这是来自远古的文明,庄严大门上的图案则更像千年的古封印;近观,宽敞的大堂中巨人以双手撑开一对巨象,寓意人类的出现,推开了文明历史的大门,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文化。一个个展厅如一幕幕历史重现,我走进了盛世荣华的隋唐,世俗与理性并存的宋金元,以及有容乃大的西汉晋魏南北朝。商文明中绚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的古代文献、多姿多彩的珍奇文物,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思考和研究空间。中华大地,当真历史悠久,在河南这片广袤土地上,演绎了璀璨的华夏文明。

最震撼《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变换的空间和场景中,黄河文明以史诗性的笔触点染了河南政治、经济、文化的每一层记忆,记录了这里的土地和小麦,这里的芳华与磨难,这里的人心与人生。带给了我最生动的视听体验和深刻的情感共鸣。

最励志则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那是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我知道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红色事业的召唤,身为红旗下成长的少年人,我们必当传承。我在这里珍藏起红领巾,五星团徽闪耀胸前,心中升腾起更热烈的欢喜,我把红旗渠精神刻进心里,迎着旭日、携着春光,行在路上更学在路上。

五日研学之旅,让书本上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变得鲜活,让文化与文明更加生动具体;行走大河之南,感佩之情每日涤荡心底,观锦绣中原,品山水风物,我们溯源华夏。新的春天才刚刚开始,河南的故事已飘渺千年,研学四大古都,我看到了河南独有的盛世与繁华。返京,复又踏入新时代春光,我们像河南油油的麦子仿佛经受了洗礼,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二)河南研学之旅总结

沐杉同学

这次期盼已久的河南之旅,让我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见证了祖国的深厚文化。此次研学的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书本教学,而是让我们身临其境,在欢声笑语中得到成长。

在旅程中,我们看遍了各种古迹,参观的博物馆数不胜数,河南的各个方面都像我展示了两个字——文化。从龙门石窟到少林寺,从洛神赋到白园,再到唐三彩,这一切无不展现着中国古人的智慧。

在诸多活动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唐三彩的制作过程。

唐三彩最早出现于唐高宗时期,在玄宗开元时鼎盛。通过了解唐三彩的制作过程,我真正领悟了中国手艺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中国人精益求精的传统精神。唐三彩制作中最重要的一环,非选材莫属。选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唐三彩的品质。我曾天真的以为,制作三彩陶器所用到的石灰土,是从商家那里直接买来的,无需费任何力气,十分方便。谁知,这些土都是由制作者本人从山里,经过精挑细选,调回来的精品。这些老手艺人们,将山里各地方的土质研究的透透的。土壤经过火的烧烤后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不同土中化学物质的多少,决定了其烧制后的颜色。然而这些问题也早就被三彩艺术家们研究的清清楚楚。有些更加专业的人们,甚至会用人类最敏感的器官——舌头品尝土壤,已挑选出土壤中的佼佼者。由这么“苛刻”的手艺人制作出的唐三彩,能不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吗?

除此之外,我们以红旗区,学习坚强、奋斗之精神;以少林寺,学习男子阳刚之气概;以甲骨文,学习中华五千年之文脉。中国辽阔的疆域,宽广的土地,是学生们最好的教科书,其散发的文化和精神,滋养着每一位学子。河南之旅虽已结束,但这次经历将永远与我相伴。远在未来的学习之旅中,我们能够等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河南研学之旅总结

振月同学

这里有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这里诞生了始祖伏羲,轩辕黄帝;仓颉在这里造了字,周文王在这里作了《易经》。这里不南不北,不偏不倚,相当“中庸”——走在街上,当地人嘴里满带口青的“中中中”似乎也满带地域特色。六天五夜时光飞逝,回忆起,心中不由得感叹“不到中原,不知中华!”

 河南,一个曾经几尽繁华又几尽落魄的城市。当真正站在这片不同于故乡的土地上,穿梭于各个景点处挥洒汗水时,那片隐逸在古迹中的魅力光芒才真正散射出来。从那条先烈党员们奋不顾身开垦出的人工河红旗渠;到真正见到完整大型墓葬品以及不同汉字甲骨文的殷墟;为登顶嵩山被汗水淋透使浅灰色变成深灰色的校服短袖;在嵩阳书院的阵阵烧香味卷挟着拜师礼的主持声;青砖红瓦还有僧人们练功而磨出脚印状地砖的少林寺……这些所带给我的震撼于心中无法挥去,各种词汇杂糅在脑海里,竟一时也找不到贴切的意象来形容。

我主要介绍龙门石窟与,白园。

有一处,惟有的的确确地站在那里,真切地看见,才觉那所带给人视觉的冲击非同寻常。龙门石窟,常和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记混淆,可现在一定不会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那时我想我真正领悟到了研学的意义。于卢舍那大佛脚下,我第一次相信了佛的神力,此佛以武则天为原型,端坐在那里注视四方,神色宁静祥和,给我以广阔之感,人的渺小与她相比不值一提,可这也确实出于人的真迹,更是令人赞叹背后智慧的结晶,于是我将自己的小部分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她的法力无边,或许也会让我得偿所愿。“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细看周围的小佛像,阳光直射入水里,泛着波纹的水将光不均匀地撒在佛像的笑靥,一闪一闪地,仿佛这些佛也真的为此动容,不知这洛阳城千百年的悲欢离合,他们是否看见。而后我们来到了白园-白居易所葬之地,这里曲径通幽,格外凉爽,进门直行,但见峰回路转,林木森森;山泉叮咚,池水清碧,幽雅至极。漫步石阶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此亭系白居易晚年与好友对弈、饮酒、品茗、论诗之处。向前走到白居易的墓塚,我郑重上前拜了拜,迷信地将语文成绩和这位“诗魔”相挂钩,七月的清风洒在山河各处,吹拂过我的发丝,缠绕在这里的回忆。如此美好的小地方就这样如山风般撩拨我的心弦,让我为此动心不已。

当列车再次缓缓驶出站台,我知道,研学旅行的身影将深深印刻在我心中,成为我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而我,也会带着这次旅行的收获和感悟,勇往直前,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文字来源:南校区教育处    图片来源:南校区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