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论坛在八十中成功举办

2024-06-25

2024年6月2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承办,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协办的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也得到了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主题,采取“主论坛+6个分论坛”的形式进行。期间,论坛邀请来自包括教育部、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40余位专家、学者、名校长进行交流发言,深入探讨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上午的主论坛分为主旨报告和校长沙龙两个环节。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马嘉宾,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先后做了学术报告。在校长沙龙环节,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市人民小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的4位校长围绕“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经验分享。

下午的六场分论坛则分别聚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创新、社会协同助力、数智赋能助力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意义,提供了诸多新见解、新思路、新方法。


分论坛一:师资队伍建设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4年6月22日下午,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论坛第一分论坛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报告厅举办。该分论坛的主题为“师资队伍建设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持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宋萑教授。

广东广雅中学副校长,广东省生物科学普及学会基础教育专委会常务副主任苏科庚做了报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呼唤教师“为思维而教”》。苏校长借助多位知名学者的事例以及广雅中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强调了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教育过程中思维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倡教师应具备专业深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并在教学中实现学科思想的传递。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校长刘雪梅做了题目为《引领未来:拔尖创新教师成长的七个关键抓手》的报告。在报告中,刘校长强调了拔尖创新教师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拔尖创新教师应具备的关键素养和能力,并介绍了陈经纶中学在拔尖创新教师培养方面的具体实践,即通过氛围营造、专题培训、课程建设、研修活动、数字赋能、制度保障和智库建设等七个关键抓手,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唐晓勇的报告题为《从实践到反思:跨学科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唐校长分享了南山第二实验学校在跨学科课程改革中,通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并强调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沉浸式发展和持续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到了课程设计、实施机制创新、学术表达和技术支持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操太圣教授的报告题为《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发展重点与策略》。操教授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直面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关键点和策略,强调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李方教授做了题为《涵育良师、酿造新人、夯实基础、赋能创新——大国良师助力创新人才培养的密码与动力》的报告。李教授指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人才的关键力量。面对教育创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自我更新和创新,这一成长过程具有持续性、多阶段性和动态性规律,是一终身而复杂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关键,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新学习样态不断自我提升和发展,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分论坛二:课程结构优化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4年6月22日下午,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论坛第二分论坛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教学楼427教室举办。该分论坛的主题为“课程结构优化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持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春莉教授。

北京第五中学教育集团教师、校长助理王屏萍老师做了报告《推进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奠基式培养的国家课程重构》。王老师围绕题目提出了三个问题:国家课程是不是一定要重构?各学科是否具备重构的条件?可以如何进行学科重构?针对这些问题,北京五中的教师团队在“分批次小步走,关键节点推一把”方针指引下,根据学情刚需设计出数学、物理和化学的融合课程体系;根据选科刚需,设计出历史和政治的融合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成长需要设计出了音乐、美术和舞蹈的融合课程体系。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贾志勇老师所做的报告题目为《信息学课程结构优化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贾老师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八十中学信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混龄编班,联合贯通,以评促教、以评促长,动态多维度评价。对于课程结构优化,贾老师指出五大方面: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实践平台,助力学生自主发展。

教育部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专家张雨强的报告题为《从义务教育新课程的综合化漫谈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张教授先从概念出发,指出“拔尖”是人才的指标特征,“创新”是人才的行为特征,创造性/创造力是拔尖创新人才“最突出的素养”。随后张教授谈到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课程优化探索对拔尖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一方面注意学科内知识整合,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注意学科间知识整合,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贯通。对于义务教育新课程各学科对“创新”的贡献,张教授认为最主要的是科学与创造力的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育新未来学校校长、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副校长赵玉峰报告题目为《构建青色课程 培育新时代新人》。赵校长从学校的育人目标、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愿景出发,介绍了育新未来学校立足学生发展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搭建起的“青色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三层六领域:三层为修羽课程,展翅课程和翱翔课程;六领域为道德与修养、数学与科学、语言与人文、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以及劳动与生活,共二十个课程群。此外,赵校长还指出目前学校已经开设极客、创客、潮客、墨客和霞客五大工作室,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分论坛三:教学方式创新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4年6月22日下午,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论坛第三分论坛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礼堂举办。该分论坛的主题为“教学方式创新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持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滕珺教授。

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校长、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实验学校校长薛丽霞做了报告《以术载道 以道驭术——北京二中教育集团教学方式创新的实践探索》。薛校长指出,集团化办学是加快教育体制机制变革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促进教育公平,进行集团化联盟、师资、课程等优质资源共享;第二阶段,做到内涵式提升,创新育人模式,保障课程供给;第三阶段,形成更为完善的集团治理体系。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王秀彩校长所做的报告题目为《高中数学教学“主题—结构”课型的构建与实践》。王校长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和深刻理解,认为学习主体应参与学习过程的全阶段。但现实中存在的知识分类和教师分类的主体错位现象为教学带来了挑战。王校长提出,应针对不同课型构建不同的教学结构,并结合自身高中数学教学经验,提出了构建主题结构课程的理念和实践思路,展示了教学改革的过程和成果,并对未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展望。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红军的报告题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王老师强调,“拔尖创新”并非单纯的成绩拔尖,重点要放在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唤醒上。培养过程中,要着眼于全球视野,尊重脑科学和心理学原则,注重学生内驱力的激发和个性发展的支持,如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构、课堂教学变革、教育管理理念转变以及教师能力提升等。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李洪波校长的报告题目为《重塑课堂——“四给四会”教学模式的探究》。李校长基于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观察,如教师以教学目标代替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低效、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时间等,总结了以学为中心的优质课堂教学的特征,包括清晰的学习目标、有效的学习任务、充分的学习时间、积极的学习评价,提出了“给目标、给任务、给时间、给评价”的模式,以及学生应达到的“会听讲、会思考、会表达、会讨论”的能力。通过实践发现,“四给四会”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教师教学满意度,增强学生主动意识,提升学习参与度。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文婕教授做了题为《探索知识创造型学习 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报告。曾教授在报告中探讨了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出了知识创造性学习的概念。曾教授指出,要通过教学活动支持学生产生新观念、新产品和新知识,学生的作业不仅是知识掌握的体现,也是多样化资源,可以为集体共识作出贡献;教学观应围绕集体共识持续改进,评价观应考虑学生对共识升级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分论坛四:社会协同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4年6月22日下午,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论坛第四分论坛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国际部楼多功能厅举办。该分论坛的主题为“社会协同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持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苏君阳教授。

北京中学夏青峰校长做了报告《让学生创造性成长》。夏校长分享了在推动社会协同教育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强调了学校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积极主动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环境,与包括家长、社会公民在内的所有教育参与者统一教育共识,还应主动激活和引导社会资源,包括家长、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专业的教育支持。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潍坊基地项目办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委会副秘书长井光进所做的报告题目为《育人方式转型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亟需家校社协同》。井老师从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如何建立教育共识,争取教育资源,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发展和落地实践,并以此搭建教育共同体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同时,也强调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性,并分享了潍坊一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宋继东校长的报告题目为《社会协同助力从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宋校长认为创新文化的核心是视野开阔和力量强劲的教育思想,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构建有利于创新成长的社会协同机制,整合资源共同促进。宋校长还结合自身学校的做法和思考,分享了在小学阶段通过社会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策略和实践,包括创新文化的建设、课程体系的构建、科研深化、资源整合和国际交流等方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洪明的报告题为《学校主导下协同育人机制的基本内涵与行动框架》。洪老师首先介绍了“协同育人”的内涵,指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根本是育人,关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家庭、社会要在育人共同体下充分发挥好各自功能,而学校在其中又起着主导作用。在这一框架下,政策是“外参量”,学校是“序参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清臣教授做了题为《现代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主体化建构路径》的报告。余教授从政策背景、现实挑战、理论分析和实践策略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理想模式、当前难题和解决策略,强调了构建积极的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余教授还强调,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一个充满挑战且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需要在提升各方主体性的同时,培育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同。


分论坛五:数智赋能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4年6月22日下午,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论坛第五分论坛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办公楼309会议室举办。该分论坛的主题为“数智赋能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持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党支部书记马宁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委员祝智庭教授做了报告《融创教育:设计驱动的新质人才培养路径》。祝教授提出了数字智慧的四层框架——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祝教授认为,教育应向智慧教育方向发展,强调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需要具备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协同意识和价值意识。为此,教育系统需要在数据智慧和问题驱动的框架下适应数字化转型。由此,祝教授提出了融创教育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模式和行动建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于瑞利校长所做的报告题目为《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数智教育生态建设路径》。于校长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多维概念,提出了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议题——问题识别、学校模型和建设路线,讨论了教育评价、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建议,以及如何利用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管杰校长的报告题目为《AI赋能学校发展》。管校长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改进教学和学习过程,如通过课堂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诊断教学过程、利用数据改善教学方法、通过数据化诊断来支持教师发展,通过课堂改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等。同时,管校长也强调了在教育改革中需要考虑的数据安全问题、伦理问题等,提出智能教育应追求社会公平、平等和正义,提高生活质量和创造职业发展机会,促进以人为本、多元优质均衡发展和个性化学习。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的报告题为《国际视野下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策略与启示》。唐老师指出,在当前全球算力规模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数据规模对于人工智能发展至关重要。他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包括人工智能教育的教育理念与课程、教师支持与教学方法、课程框架与风险管理、应用原则与风险挑战等。

北京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主任,教育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虚拟教研室主任汪琼教授做了题为《智能技术对学习的影响》的报告。汪教授首先分析了智能技术如何改变教育的组织形态和学习方式,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的碎片化现象及对系统化知识结构的影响。汪教授后续重点从教育组织形式的变化、智能时代的学习特征、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角度进行了分享,并提出了对未来教育方向的思考。


分论坛六: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2024年6月22日下午,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论坛第六分论坛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学楼327教室举办。该分论坛的主题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持人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增岽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田国秀教授做了报告《调动思政课情感要素,提升课程亲和力与影响力》。田教授基于教师角色的多维性和思政课的特殊性,探讨了情感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依附性与多维度特征。田教授还提出了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情感来提升教学效果的建议,如建议教师在思政课中营造积极的情感基调,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认同;建立情感规则,帮助学生表达观点、讨论和解决疑惑等。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申敬红所做的报告题目为《一体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实践》。申书记通过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概念,梳理了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及相关政策的发展,分析了德育体系、思政课和思政教育三个概念的内涵和联系。申书记还结合北师大二附中的具体实践,展示了如何在不同层面上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教育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崔楚民的报告题目为《创新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崔院长结合自身经验和学校实践,深入探讨了思政课在新时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及其在培养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中的关键作用。崔院长提出了包括深化教材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共同体建设等提升思政课质量的策略;介绍了学校在思政课实践方面的经验,如结合社会实践、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师资培训等;明确了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目标,如小学的道德启蒙、初中的思想基础、高中的政治素养和大学的使命担当;还强调了思政课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包括利用社会资源和媒体资源,丰富思政课内容等。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副校长王苹的报告题为《上好思政课,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王校长指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仍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扭转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其次,要把思政课的实践性作为重要追求,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不同方式,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中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王校长还特别指出,要着力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远和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育,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质量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肖潇博士做了题为《依托“大学-附校”学科共同体打造思政教育一体化“北师大方案”》的报告。肖博士解释了北师大牵头成立的“大学-附校”学科共同体的意义和内涵及该共同体在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方面的独特优势。肖博士也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在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方面的方案、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如包括教师培养、课程与教学建设、课堂建设、课题项目研究和资源共建共享等五个重点建设方向,立足校情学情、发挥共同体优势和依托特色资源的三条重要经验等;同时也提出了未来学科共同体的发展计划,如提升活动针对性、坚持教学与科研融合、搭建资源平台等。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着力探索和回答的战略性主题。本次论坛充分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智慧引领与路径探索,更为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字来源: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    图片来源: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