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里,八十中学南校区初一年级的学生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体验活动。2024年11月8日下午,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校园里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交相辉映,同学们满怀期待地参与到各项课程体验中,每一个项目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作品都承载着同学们的创意与热情,它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果,更是精神上的收获。
北京娟人的课堂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挑选着色彩鲜艳的丝线、精致的布料以及小巧的饰品,亲手制作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之处。在皮影课程中,同学们学习了皮影的制作和表演技巧,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世界。风筝、景泰蓝、北京鬃人和木贴画课程则是学生们展示自己才华和创造力的舞台。他们亲手制作出一个个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风筝,仿佛放飞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景泰蓝课程则让学生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精美和独特之处,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北京鬃人和木贴画等民间手工艺课程同样深受学生们的青睐。他们亲手塑造出一个个形象生动的鬃人人物和色彩斑斓的木贴画作品,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技艺的细腻与精妙。在龙凤画的课堂上,学生们用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幅吉祥如意的画作,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吹糖人、糖画、面塑和中国结等民间手工艺课程更是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亲手制作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糖人和糖画作品,感受到了老北京传统技艺的精湛和独特。油纸伞、泥叫虎、太平燕、毛猴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也让这次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们在制作和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无限可能。
学生的娟人作品
表演皮影戏
学生的风筝作品
制作景泰蓝-掐丝
制作景泰蓝-点蓝
制作北京鬃人
学生制作木贴画
非遗传人教学生写龙凤字
体验吹糖人
学生体验面塑活动
学生的油纸伞作品
学生兔儿爷作品
传承文化,启迪未来!八十中学南校区初一年级的这次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体验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了解到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热爱祖国和民族文化的种子。让我们共同期待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学生感言 --
兆仪同学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们初一同学们迎来了最欢乐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非遗大师的指导下,我和同学们绘制了充满新活力的兔儿爷,制作了姿态万千的毛猴,还有色彩绚丽的油纸伞。这次活动,让我们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中,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DIY手作盛宴。我最喜欢的是绘制兔爷这项活动。我选择了传统的单旗骑虎兔儿爷泥坯,它象征着兔儿爷神通广大,是能征服百兽的王。我轻轻拿起一支画笔,在颜料盘中蘸取一抹明亮的色彩,温暖的金色为底色,红色点缀披风。画笔游走,兔儿爷的眼睛变得威武有神,两点腮红又衬出它的豁达乐观。看着手里活灵活现的兔儿爷,我开始仰慕它豁达、乐观、自信、威武的样子。兔儿爷的品性值得我们学习,当跑步体力不支时,想想它威风凛凛的样子;当考试失利时,想想它乐观自信的样子。同学们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中,每个人都赋予了兔儿爷新的生命与活力。“非遗进校园”活动一点一滴地润化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民间匠人的创造力。我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应保持这份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自信,努力提升自身品质,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青年人。
悦竹同学
非遗进校园活动宛如一阵春风,吹开了传统文化的绚丽之花,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宝库。在景泰蓝制作中,我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学者,感受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当我拿起镊子进行掐丝时,那细如发丝的铜丝在手中逐渐变成了精巧的图案轮廓,这不仅是对手部精细动作的考验,更是对耐心的极大挑战。点蓝环节,色彩斑斓的珐琅釉料在我眼前铺展开来,如同五彩的梦境。我小心翼翼地将釉料填充进掐丝的空隙,看着它们逐渐融合、凝固,仿佛赋予了作品灵魂。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件景泰蓝制品都是工匠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无尽的文化内涵。还有那甜滋滋的糖画,则是甜蜜与艺术交织的盛宴。看着“民间艺人”以糖为墨,用熬制好的糖液在石板上迅速挥舞,转眼间,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神话人物便跃然眼前。那香甜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吸引着每一个人。当我拿到属于自己的糖画时,竟有些不舍得吃,它是如此精美,如同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这次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我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脉搏。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冰冷的展品或书本上生硬的文字,而是可以亲身参与的奇妙体验。我们有责任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让它们在岁月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传承不息。
靖慈同学
一个寻常却又不平凡的日子,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校园区内的每一寸土地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常的气息。因为,这一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走进了我们的校园,带来了一连串令人惊喜的体验。在众多活动中,我体验了三项特别吸引我的项目:手工制作糖人、书写龙凤字、以及编织吉祥绳结手环。这三个环节,让我亲身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首先,我尝试了编制吉祥绳结手环。这项源自古代的技艺,包含了丰富的寓意和祝福。在老师的示范下,我学习了如何打结、穿线,最终将一条条彩色丝线编织成精美绝伦的手环。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设计,一丝不苟,而当我看到成品的那一刻,所有的努力瞬间化作了无比的喜悦。这小小的手环,凝聚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情感,也将成为我日后珍藏的美好回忆。
接着,我沉浸在传统龙凤字的奥秘之中。拿起笔,蘸墨挥毫,试图书写出那极具张力与美感的汉字。虽然初次尝试颇为笨拙,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逐渐找到了感觉,尤其是当我在纸上写下第一个“大”字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写龙凤字,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教会了我专注与细致,以及对传统的尊重。
最后,制作糖人让我领略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风采。在老师的手把手指导下,我拿起工具,小心翼翼地模仿着每一个动作。糖浆在我的吹气下如同魔术一般,膨大变成了一个圆润的葫芦。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回古代,亲眼见证了那些街头巷尾的小贩如何以简陋的材料创造出甜蜜的艺术品,感受到了传统手艺人的智慧与巧思。参与这次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我深切体会到,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历史遗迹,而是鲜活的生命体,它们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等待着被发现、被继承、被发扬光大。通过亲自动手体验,我不仅学习到了技能,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精髓和生命力。我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年轻一代能够深入了解和参与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让它们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
宁函同学
这个丹桂飘香的时节,我们的学校迎来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我对非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首先,跟我们见面的是糖人制作,老师一边给我们做着糖人一边讲述糖人非遗的文化历史。伴随着巧妙的手工,原本一大块糖逐渐变换着各种形状,同时整个教室都弥漫的糖人散发出的香气。接着,另一位老师拿着无数根彩绳走进教室,给我们讲述中国结的历史,并教我们编制旋转结,看着一根根彩绳在我们的手里变成漂亮的旋转结,大家都非常的兴奋。最后,老师教我们写了龙凤字。龙凤字是极具技巧的一幅画,是用龙、凤、丹顶鹤这些表示吉祥的动物拼凑成字,用字画相结合的形式画的一副字,体现了我们中国汉字的无穷魅力。非遗活动让我对国家的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更加让新一代的年轻人认识到了国家文化的魅力,世代传承非遗文化。非遗文化让我对国家的归属感更加强烈,我为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紫嫣同学
岁月悠悠,那些传统的手艺啊,在老师傅们的手指尖上跳起舞来。非遗文化,就像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古人的故事和智慧。非遗,每一样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它们用特别的方式,告诉我们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种传承的力量。今天非遗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软木画,还看了老师傅做的糖画,也学习了如何编织中国结。做糖画师傅的手法娴熟得令人赞叹。他像变魔术一般,将糖块在火上慢慢融化,后轻松地在热糖浆中绘制出各种细腻的线条和图案,仿佛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在画布上挥洒自如。一瞬间他就做出来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吃。我还编织了中国结,虽然有些不完美,但是看着自己完成的中国结,内心满满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