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科学,智慧启航——八十中2+4学制班中科院科学之旅

2024-12-03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4学制班本着“广域涉猎、厚实基础、研学探索、联动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幸福奋斗者、责任担当者、终身学习者、健康生活者、独立思考者”的八十学子特色具象育人目标,2024年11月22日下午,2+4学制班师生分别前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地面站和心理研究所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富于知识性、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接触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2+4学制1班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位于北三环中路,在北部城区抬眼可见的325米气象观测塔就坐落于此。大气物理所的温老师向一班同学们介绍了大气雾霾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工作进展,讲述了大气物理所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其在天气预报、卫星监测、数值模拟等方面的贡献。在气象观测塔下,同学们抬头仰望,了解到这里不仅是一个“网红地标”,也是中科院标志性的大型科学设备;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它更是引以为傲的科学之塔。

同学们在温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近距离观察了实验室内部构造,接触了各类实验器材,进一步了解到科研工作者们是如何通过这些设备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和研究的。在大气成分分析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些仪器能够精确地测量大气中如温室气体、气溶胶等在内的各种成分。温老师强调,对大气成分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但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这一次大气物理所之旅,让同学们对自己每天习以为常的大气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更认识到,身边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物,同样也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因此,科研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工作,只要有心,就能发现研究对象的价值所在。

学生感想

紫檬

踏入中国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所,就开启了一场奇幻的科学之旅。铁塔凌云,承载着无数气象奥秘;先进的观测仪器有序陈列,科研人员专注忙碌。在这里,我真切感受到大气科学的严谨与魅力,它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鲜活的探索实践。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自然科学的伟大和人类智慧的无限有了更深的领悟,敬意油然而生,励志之思亦被悄然点亮。

童童

踏入中国大气物理所铁塔观测站,便觉那铁塔直直向我们的视线压去,为我们带来科技的震撼。而在那高耸的铁塔中,又有许多精密仪器正监测着大气。在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介绍中,我们又发现铁塔所带来的数据对气候研究与污染防治意义非凡。在参观实验室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坚守奉献的精神与对大气研究的心血则凝聚于那方器械中。此行深感大气物理研究至关重要,盼众人共护蓝天,助力地球家园美好未来。


2+4学制2班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技发展与促进处处长任老师为二班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从科幻大片看纳米技术》的学术报告。任老师由科幻电影导入,详细介绍了纳米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任老师通过讲解,将纳米科技的复杂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介绍了包括石墨烯、富勒烯、碳纳米管等在内的具有独特结构、应用潜力巨大的新型纳米材料,让同学们对纳米机器人、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等未来科技充满期待。任老师还特别提到纳米技术与物理、生物以及各个领域的重要联系,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纳米科技世界的大门。

参观结束后,一位同学总结道:“以前只在课本上听说过纳米技术,这次实地参观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科技的强大力量。” 对同学们而言,本次参观经历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更是一次畅想未来科技无限可能的探索之旅。

学生感想

梓汐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参观学习之行,不仅拓宽了我的科研视野,更让我感受到纳米科技的无限魅力和巨大潜力。我震惊于纳米科技在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癌症治疗和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深刻地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突破,更是能够实实在在地拯救生命、改变世界。

玥瑶

通过国家纳米中心的参观活动以及任老师的讲座,我了解到纳米技术并非离我们非常遥远,而是在我们的身体中、我们的日常用品里都有密切关联。我还了解到许多碳的同素异形体被发现的故事,引起了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我也将积极寻找身边的物件中那些可以被人类所利用的物质、特性,努力追随科学家的脚步。


2+4学制3班

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地面站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

三班的同学们怀揣无限憧憬,走进了位于密云的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地面站。

“纳米卫星科普”讲座由被誉为“卫星大叔”的赵老师主讲,他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卫星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为了让同学们对纳米卫星的大小有更直观的认识,赵老师还拿出了一张身份证,并告诉大家,一颗1U的纳米卫星大小就与身份证相仿,让同学们惊叹连连。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对北斗卫星的广泛应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亲自动手组装了北斗卫星定位模型。这次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极为有效的,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也可以去尝试运用。

学生感想

逢阳

今天去了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感觉超级震撼!那里的科研氛围浓厚,各种高科技设备让我大开眼界。科学家们正忙着研究卫星遥感和导航技术,这些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技术,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这次参观让我对科学更加着迷,也激发了我将来要投身科研工作的梦想。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这里的一份子,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轩逸

动手实践环节最让我难忘。当打开工具箱,就像开启了探索未知的大门。在组装北斗卫星定位模型时,和搭档紧密合作,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检查电路板、连接导线,遇到不适配的问题时,我们没有丝毫退缩。这过程让我明白了耐心和细心是成功的关键。在整个实践中,团队合作的力量凸显出来。每当遇到困难,大家一起讨论、尝试,这种齐心协力的氛围让我感动。当看到模型组装成功,绿灯亮起的那一刻,自豪与喜悦涌上心头。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在知识和技能上有了收获,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的魅力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激励着我在学习道路上奋勇向前。

潇然

赵老师对卫星结构和应用的讲解,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信息世界的大门。那一个个平时遥不可及的卫星,在老师的介绍下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特别是赵老师用自制的卫星帽子进行亲身示范。那顶帽子就像一座桥梁,将神秘的卫星知识和我们连接起来。我深刻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和科学家们的智慧。这里的每一项研究都可能在未来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了解地球,更深入探索太空。这种对未知的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次参观是一次知识的洗礼,更是一次梦想的启航。


2+4学制4班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午后,伴着秋风与落叶,2+4学制班4班的同学们乘车前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开始了为期半天的心理学学习之旅。

在这里,心理导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心理研究所吉祥物的象征意义与由来,强调了语言系统作为人类独有的特征,以及大脑机制作为心理活动的基础。导师还简要阐述了一些引人入胜的心理现象及其原理,例如,不同人对小人旋转方向的感知差异。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进入教室聆听了一场关于心理学的讲座。在讲座中,同学们了解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的学科。

随着讲座的圆满结束,半天的科学实践活动也画上了句号。在返回途中,同学们仍在回味着所学的新知识。他们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接触到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学生感想

楚玉

这次出去研学,我学到了很多心理上的知识,并且有了深刻的实践体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关人的两次“意识飞跃”:第一次发生在当一个小婴儿最初学会说“不”,突然认知道“我是我,世界是世界”;第二次,则是在当下我处在的青春期。以前我会想:青春期是一次心理与生理上发育不平衡的阶段,前者跟不上后者的同时思想活跃,情感奔放而充满活力。而研究所的老师把这个过程称作“在监护人的保护下模拟当一个大人”。顺着这个思路想,假如没有这第二次“意识飞跃”的存在,那么一个孩子直接孤身面对整个社会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由此,青春期不断试错,学会处理好内心易波动的情绪,keep our head 至关重要。

雨萱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有幸与心理研究所的资深专家们深入交流。他们慷慨地分享了自身的研究成果及心得体会,并耐心地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惑。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热忱不仅令我们收获颇丰,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心理学的独特魅力。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心理所的各类心理学实验设施,这些实验不仅让我们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直观的了解,也使我们对心理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深刻体会了到心理学的魅力和重要性,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运用心理学知识,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心理学,让心理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2+4学制班的学子们不仅拓宽了科学视野,更在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科学院不仅仅是普通的科研场所,更是孕育着改变世界力量的摇篮,值得我们献上一份敬意与向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学们在未来开拓科技创新的决心更加坚定。我们更期待,在未来能够涌现出更多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助力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学探索,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字来源:2+4学制班    图片来源:2+4学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