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博物馆教育与家庭文明建设——‘家风故事汇’项目”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好苑厅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联合主办,汇聚了各方力量,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林怡,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发表致辞并全程参会,为活动奠定高规格、高起点的基调。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作为基础教育的代表积极响应,深度参与其中,充分展现出在教育创新实践与推动多元协同育人方面的责任担当。
当天下午的圆桌专题交流环节由全国妇联常委、家儿部兼职副部长,央视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老师主持,任炜东校长与八十中2017届毕业生、新教师靳逸萱一起作为教育和志愿服务领域的代表受邀进行分享。一同参加学术研讨会的还有八十中教育集团课程发展中心主任、八十中课程处主任、历史博通社指导教师石岩,集团大学科部负责人、八十中高中历史教研组长、历史博通社指导教师张韬,八十中初中教研组长何莹,八十中小红门分校唐立梅老师、牌坊分校倪靖老师、北皋分校王颖老师及八十中高中历史组教师代表张耀鹏、八十中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生物组新教师赵莹莹等。集团本次组织参会体现了对此次研讨会的高度重视,发挥了集团在区域教育交流合作中的积极引领作用。
在“凝心聚力 壮大博物馆教育中的志愿服务力量”的专题交流中,任炜东校长着眼于宏观教育格局,特别强调了博物馆志愿服务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中的关键价值。作为集团课程创新实验的积极参与者,八十中始终将博物馆教育视为创新课程体系的关键一环。任校长提出,学生通过成为博物馆志愿者,能够激发学习内驱力,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文化传播的意义,并在与观众的互动讲解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学校大力支持历史社团博通社开展志愿讲解活动,将其打造成为社团品牌项目,这一举措正是学校在探索课程创新、拓展育人边界的生动实践。通过博物馆志愿服务,学生们在真实的社会文化场景中学习成长,实现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多元-卓越的课程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靳逸萱老师结合自身作为历史博通社社员和指导教师的双重经历,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八十中历史博通社开展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初衷与发展历程。靳老师生动分享了自己高中时代作为志愿者参与博物馆讲解,从而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及能力的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志愿服务对学生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近两年来,历史博通社及历史学科组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这不仅是对学生兴趣培养和专业素养提升的积极探索,更是八十中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成果的有力展现。历史博通社自2013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2016年成为北京市中学生第一个青少年文博志愿服务分队,2018年荣获“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称号。社员们活跃在郭守敬纪念馆、古钱币博物馆、农业展览馆等多个文化场所从事志愿服务,还积极参与长城、大运河和北京中轴线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与实践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十中积极响应朝阳区大学科部建设号召,成立集团大学科部开展教研活动。历史学科组依托“八十e家”全场景教师发展平台,初步构建起教研共同体,打破了不同校区、学段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在主题教研交流过程中,集团历史大学科部教师们围绕博物馆教育、馆校合作、历史社团建设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收获颇丰。这一活动成为八十中教育集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大学科部校际教研交流的创新尝试,为朝阳区集团大学科部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对于八十中青年教师发展研究院而言,此次研讨会也是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契机。青年教师通过参与这样高规格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了教育视野,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与专家、同行的交流互动中,青年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加速专业成长。这对于八十中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教师队伍,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八十中教育集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在北京市教委、教科院集团课程创新实验的引领和朝阳区教委、教科院的指导下,继续深化校家社协作,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在集团课程创新实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多元-卓越的课程体系;持续推进集团大学科部建设,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不断拓展学生社团的活动领域和深度,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凝聚各方合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