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丘成桐少年班以“探索京华,实践成长”为学期核心主线,以城市为课堂,以未来为坐标,正式开启覆盖五大主题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科技探索,创新未来(前沿技术突破)
人文历史,寻根京华(文化基因解码)
绿色生态,亲近自然(可持续发展实践)
社会实践,服务社会(责任担当培育)
职业体验,规划未来(生涯发展启蒙)
首站课程以“科技探索+职业体验”双主题融合的形式,带领师生走进中科云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教育科技联合体”的协同支撑下,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体验、行业领航者对话、企业课题孵化等多元环节,构建起“认知边界突破-创新思维激活-实践能力淬炼”的成长链,为学期主题实践拉开序幕。
创新实践课程设计
聚焦核心素养,让每个生命被看见
丘成桐少年班构建周五下午走出去的创新实践课程常态化机制,围绕科技探索、职业体验、人文传承三大维度系统设计实践课程场景。作为课程首站,本次课程聚焦MR混合现实技术与工业元宇宙应用,通过三大模块实现能力跃升:
虚实融合初体验:学生在中科云创展厅操作“桃源镜”MR产品,通过手势交互与语音指令完成虚实融合操作,直观感知数字孪生技术的产业价值。
刘同学凝视掌中虚拟发动机零件感慨:“科技不仅是生活变革者,更是国家竞争力的守护者。我要成为突破技术壁垒的破冰者!”闫同学分享:“MR技术重构了我的职业认知,原来科技离产业转型如此之近。”
对话行业领航者:中科云创创始人周北川以“从乡村少年到科技追梦人”的成长叙事,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科技战略,并现场发布涵盖博物馆数字化等领域的暑期科研课题。
针对王同学“用AI守护非遗文化”的构想,周北川董事长特别指出:“科技与人文的共生共荣,正是未来创新的黄金赛道。”
创新课题孵化:学生根据兴趣组建跨学科团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从项目设计到成果落地的完整闭环。
赵同学反思:“科技创新不仅是代码与算法的胜利,更是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淬炼。”
教联体协同赋能
聚合创新资源,赋能教育实践
由中关村朝阳园管委会与八十中共建的“教联体”为课程提供战略支撑。在2024年9月1日教联体成立仪式上,八十中李军书记强调:“这是校地协同育人的创新范式,必须坚持师生发展为核心,实现科技资源向教育动能的高效转化。”管委会娄毅翔主任表示:“将持续导入企业资源,构建‘人人皆可出彩’的实践生态。”教联体成立首周即推出首个落地项目——“AI职业体验选修课”。该项目创新采用“双线赋能”模式:每周四下午,来自朝阳园领军企业的创始人及技术专家以“成长导师”身份进驻八十中课堂;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团队深入企业实践。据统计,项目启动至今已为800余名学生搭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依托“专家入校+学生入企”双向联动机制,开创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
本次活动中,教联体成功链接中科云创等优质资源,构建起企业导师入校指导、学生课题孵化的长效通道。值得关注的是,教联体框架下的首次企业实践活动已于2024年11月29日成功实施。在中关村朝阳园管委会和学校的统筹安排下,高二年级全体师生600多人走进华润双鹤药业、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北京市数字人基地、工体元宇宙、美团、抖音、360集团、宝马中国、七九八文科、中关村互联网3.0产业园(星地中心)、玻色量子等11家科技领军企业和产业园区,通过实验室参访、职业体验、共研课题等环节,为后续系列课程奠定基础。
本次活动全程参与的丘成桐少年班班主任、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焦点老师说:“教育的真谛在于放手——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教师则要成为思维火花的点燃者。”
成长进行时
科技报国种子悄然萌芽
在MR体验区,郭同学感叹:“技术应用场景的具象化呈现,让抽象理论变得触手可及。”闫同学则被虚实融合的沉浸体验震撼:“这种突破认知边界的学习方式,彻底点燃了我的探索热情。”王同学在实践日志中写道:“科技创新绝非实验室的孤芳自赏,而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核心引擎。”
随着“人文历史,寻根京华”课程即将走进北京中轴线,“绿色生态,亲近自然”实践即将探秘温榆河生态走廊,丘成桐少年班的五大主题实践图谱正徐徐展开。从工业元宇宙的技术攻坚到老城胡同的文化解码,从智慧物流的算法拆解到湿地保护的生态观测,“探索京华,实践成长”的主线始终贯穿——在这里,每一次MR手势的交互都在书写科技报国的誓言,每一场胡同寻访都在激活文化传承的基因,每一个生态课题的突破都在回应美丽中国的呼唤。
当教育真正走出围墙,在真实场景中生根发芽,五大主题实践便成为学生成长的五维坐标系:科技探索赋予破界创新的勇气,人文寻根沉淀文化自信的底气,生态守护培育敬畏自然的初心,社会服务锻造责任担当的脊梁,职业体验锚定人生发展的航向。这既是八十中“走进八十,踏上成才之路”教育追求的生动诠释,更是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