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堂“搬”进法院,让法律“活”在身边——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学子沉浸式体验法治实践课

2025-03-25

为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实效,推动法律知识从课堂走向实践,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2025年3月13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模拟法庭》选修课程的30余名师生走进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参观法治展览、参与模拟法庭等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们在鲜活的情境与案例中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公正,感受司法权威与法治精神,筑牢法律信仰。

零距离接触司法

从展览到法庭的法治启蒙

此次活动,北京市三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海虹,副院长张希靖亲切接待了师生一行。在法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法院的工作巡礼专题展览、少年法庭、心理咨询室、诉服大厅。通过丰富多样的图文资料、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示,全面呈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成果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未审庭庭长王东军、副庭长刘洋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未成年案件庭审的流程。同学们驻足观看,认真聆听讲解,不时提出问题,对法治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

角色沉浸式实践

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直播打赏案

随后同学们在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庭内,以“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纠纷”为案例,现场模拟这起民事纠纷法庭审理的全过程。同学们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代理人等角色,围绕“未成年学生巨额打赏主播是否有效”“平台与家长责任如何划分”等争议焦点展开激烈辩论。“小法官”和“小律师”们援引法律条文,结合证据材料层层推进。庭审结束后,法院工作人员对模拟过程进行了专业点评,并延伸讲解了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律要点,引导学生们理性看待网络行为、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法治教育润心田

让法律成为青少年的“行动指南”

活动结束后,廖校长表示,此次与三中院合作的实践课程,突破了传统法治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通过真实场景下的角色体验,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法律知识,更深刻理解了法治背后的价值逻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自由与责任的边界。三中院副院长张希靖指出模拟法庭不仅是法治教育的创新载体,更是青少年从‘知法’到‘信法’的重要桥梁。通过角色代入、情境还原,学生们得以在‘小法官’‘小律师’的身份转换中,深刻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价值逻辑。未来,三中院将持续深化与学校的全面协作,让更多青少年在司法实践中“看见法治的力量,听见正义的回响”。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中政治组在本学期开设《模拟法庭》选修课程,为那些怀揣法律梦想、对法律满怀热忱的学生,搭建起通往法律世界的阶梯。在学校学生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模拟法庭》课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校——家——社合作的模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展“法院+学校”法治教育模式,通过案例研讨、法治辩论、司法实践基地共建等形式,持续为青少年扣好“法治纽扣”。将课堂“搬”进法院,让法律“活”在身边。这场沉浸式法治教育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法治精神的播种。当青少年从被动听课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法律的威严与温度便悄然浸润心田,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坚实的铠甲。


-- 学生感悟 --

高二7班 孙雨晴

身披法袍践真知 法治教育润心田

——记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模拟法庭体验活动

"现在开庭!"随着法槌落下,我身着黑色法袍端坐在审判席中央,心跳如擂鼓。3月13日,我作为学校模拟法庭社团成员,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真实法庭中,以"审判长"身份审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案件。这场沉浸式法治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法律威严与温度的交织。

庭审中,我们围绕"未成年人使用账号打赏能否追回"的焦点展开辩论。当我援引《民法典》第十九条关于未成年人行为效力的条文时,课本上的铅字突然有了生命力。控辩双方同学从监护人职责、平台审核义务等角度激烈交锋,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需要综合考量法理与人情的智慧。

闭庭后,胡桃木与大理石交织的法庭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我们既是法治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通过模拟法庭,原本抽象的法律概念化作鲜活的实践,课本上的原则、条文生动走进现实,更让我体会到政治与法治学科学习中"严谨认真"的重要性。

脱下法袍时,我触摸到胸前的校徽。这场特殊的"第二课堂"让我明白:法治教育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每一次网络消费、每一场校园纠纷中的生活指南。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在学法中筑牢底线思维,在用法中培育公民责任,让法治精神真正成为青春成长的护航灯塔。


高二7班 崔梦华

走进三中院:

探寻法律温度,点亮法治之光

在高二选修课程的抉择时刻,我怀揣着对法律知识的热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模拟法庭这门课程。这份热情,源于政治课上对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的深入学习,那些复杂交织的民事法律关系和跌宕起伏的法律案例,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法律实践领域的好奇之门。

在模拟法庭选修课的第三次课程中,我们迎来了一场特别的课外实践活动——走进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一路上,怀揣着期待的心情,十几分钟的行程似乎也变得格外漫长。终于,三中院那巍峨庄严的建筑轮廓逐渐清晰,映入我们的眼帘。它宛如一座法治的堡垒,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散发着令人肃然起敬的气息。

我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正式开启这场意义非凡的法治探索之旅。踏入展厅,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三中院的成立历程和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曾经,“人民法院”在课本上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今,却通过这些生动的讲述和展示,让我更加理解它是承载着公平正义使命、守护社会秩序的坚固防线。我们的脚步依次踏入民事法庭、刑事法庭和未成年人法庭。民事法庭,浅色系的木质装修宛如春日暖阳,温和而亲切,营造出一种舒缓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法律对平等主体间权益的悉心呵护;刑事法庭,则以深沉的色调为主,每一处线条、每一种色彩都传递出法律的威严与庄重,那股扑面而来的压迫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法律对犯罪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而未成年人法庭,无疑是这次参观中最温暖的一抹亮色。这里的布局与传统法庭大相径庭,环形的桌子设计独具匠心,一端特意降低的高度,处处彰显着对未成年人的关怀。整个房间面积不大,却被温暖的奶油色填满,每一寸空间都仿佛在传递着关爱与呵护。法官告诉我们,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给那些涉事的未成年人创造一个相对轻松、没有压力的环境,让他们在面对法律程序时,能够感受到法律的温度,而不仅仅是威严。在这一刻,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充满人性关怀的守护者,它用温柔的力量,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观的最后,我们迎来了令人期待的实景角色扮演环节。我满怀勇气地站了出来,主动承担起原告的角色。当真正站在法庭之上,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心跳加速。我仿佛不再是那个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而是一名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勇敢站出来的当事人。在整个过程中,我全神贯注地将所学的法律条文运用到每一个陈述、每一次回应中。随着庭审的推进,我愈发深刻地感受到法律条文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地在现实案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

这次参观北京市三中院的活动,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法治之旅。它让我在学习法律知识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不仅加深了我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所蕴含的温度与力量。我深知,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更是保障人民权益的有力武器。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对法律的敬畏与热爱,继续探索法律的浩瀚海洋,努力成为法律知识的传播者和法治社会的捍卫者,让法治之光在更多人的心中点亮。


文字来源:学生发展中心、望京高中政治组    图片来源:学生发展中心、望京高中政治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