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丨八十中学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展示活动中取得佳绩

2025-04-07

2025328-30日,北京市第4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展示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举行,本届大赛以“发现 创新 责任”为宗旨,旨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八十中学经过区级、市级初评的选拔共有10个项目入围终评,涉及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经过项目评审答辩、公开展示等环节的激烈角逐,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代表队表现亮眼,共有5项荣获青少年创新成果一等奖,4项荣获青少年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荣获创客二等奖,同时还获得7项专项奖的优异成绩。


获奖名单

 

学生感想

田纳溪

在本次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有幸凭借“基于化学修饰的石墨烯生物传感器检测花粉过敏原种类和浓度”荣获市级一等奖及三项专项奖。这次比赛不仅是对我研究成果的肯定,更让我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特别是在优化电极连接、表征掺杂等问题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科研的严谨与坚持的重要性。答辩环节,我向评委详细阐述了石墨烯传感器的检测机制,并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研究的信心。此次获奖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的支持,也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科创平台。我希望未来能继续拓展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骞

这次比赛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们的地形感知双摇臂轮足项目最终荣获一等奖和一项专项奖,不仅是对我们努力的肯定,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在工程领域继续求索的决心。

从项目初期的构思,到无数次的调试优化,再到最终站上领奖台,我们经历了挑战,也收获了成长。在终评过程中,评委们的犀利提问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项目,也激发我们对于了未来改进方向的理解。更难得的是,这次比赛让我们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交流,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前沿的技术和创新思维。奖金固然令人欣喜,但更宝贵的是这次比赛带来的成长和启发。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机器人设计,让它真正落地应用,迎接更大的挑战!

林泽涵

参加这次第4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体验。我们的项目名称叫做地形感知双摇臂轮足设计,旨在将摇臂和轮子的优点进行有机地结合。很荣幸我们最终获得了项目一等奖和一项科技创新专项奖,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收到了老师们的肯定,更学习到了很多额外的知识。在与评委和家长交流时,我们慢慢的从略显紧张到轻车熟路,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合作能力,更是提升了我们的交流能力。在倾听评委的教导时,我们学习到了作品更多的潜在优势,以及未来的改进方向。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来自其他地区的同学们的参赛项目,学习到了许多不同维度的知识。在活动中我感受到刻苦钻研的重要性,只有不畏困难才能收获到真理。整个活动我们始终贯彻发现、创新、责任的理念,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唯创新者强。比赛结束了,但创新的脚步没有停止,在未来我们会进一步的完善我们的设计,让他解决更广泛的问题,投入到生活应用中来!

姚垚

本次参赛的项目是汽车加速踏板防误踩系统的升级方案。从200例调查案例中发现了系统需要改进的空间。在陈宇红老师的指导下,从创意一步步落实到方案、模型到实验,硬件架构的版本迭代超过了十次,前后经历了一年半时间的探索,才完整实现了项目的设计目标。在区赛、市赛每一轮的辅导、评审过程中,各位评审老师不仅从技术上给与了宝贵的建议,更是从项目的社会价值角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我切实体会到了我们这代年轻人身上所肩负的“科技兴国”的重任。虽然这次项目的模型演示成功,但距离真正装配到汽车上还有很多难题要攻克。未来我会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进入汽车安全驾驶和智能驾驶领域,让社会上再无“误踩事故”,让每一个人都能平安出行。

蒋承翰

漫步在雁栖湖畔的国科大校园,红砖建成的建筑群中流淌着严谨治学的精神血脉,廊间穿行的学术气息令人心潮澎湃。持续三日的紧张赛程中,从展位布置到评审答辩,我以积极从容的心态,顺利完成各环节展示,达到自己预期的水平。在这场科技盛会中,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更与不同地域的选手交流切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纽带。回望一路走来的备赛征程,从选题实验反复推敲,论文内容打磨完善,乃至答辩演练字句斟酌,既包含自己持之以恒的信念,更凝聚着校内外导师们的指导与鼓励。持续一年的科研学习成果化为证书上的荣誉,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仍在前方等待。我将继续带着这份理想与执着破浪前行,在浩瀚星海中追寻自己的坐标。

朱惟楚

出于对初中生学业与课外活动压力的好奇心,我们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研究。老师们以渊博的学识为指引,为我们铺就了研究的基础。答辩期间,我紧张又期待。当评委老师投来赞许的目光时,我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力量。中外交流环节更开阔了我的国际视野。这次比赛,让我对科技探索充满信心。未来,我会带着这份热情和经验,勇往直前,为祖国的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徐听寒

很荣幸能够参加第44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次比赛,我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是全方位的成长。在知识储备上,我深入学习了社科研究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在能力培养方面,沟通、协作、应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我还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参赛选手,我们一起交流和探讨各自的课题,相互学习,一起为比赛做准备。最后,很开心能与我的搭档获得北京市的一等奖,也为我之后对于课题的探究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谢羽晗

参加第44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科技竞技,更是一场跨越认知与国界的成长之旅。三天两夜的独立参赛经历,让我与顶尖同龄人交锋,也让我第一次真正跳出“舒适圈”,重新理解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创新无界:科技与思维的碰撞

从无人机智能巡检到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干预研究,每一个参赛项目背后,都是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思维碰撞。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没有边界,它可以是前沿技术的突破,也可以是人文关怀的落地。在答辩环节,面对评委的犀利提问和观众的互动交流,我学会了如何用简洁的语言传递复杂的逻辑,也明白了真正的创新不仅需要严谨的数据,更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温度与担当。

二、责任同行:科技向善的力量

聆听专家讲座时,我意识到,科研的意义不仅在于实验室里的发现,更在于如何让技术服务于社会。例如,我们用日常可轻松获取的柠檬酸和尿素制备出石墨烯量子点,用于医药行业药物载体的示踪成像,也有项目关注环保材料的应用。这让我思考: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回归到对人类福祉的责任。作为青少年,我们或许还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从小课题做起,关注身边的问题,让科技真正“有温度”。

三、文化交融:让灵感迸发更耀眼的光芒

这次大赛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不同的文化背景让创新思路更加多元。我深刻感受到,真正的“开拓视野”,不仅是探索无垠宇宙的前沿科技,也要扎根于脚下的土地,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科技可以跨越国界,但只有与文化、社会需求结合,才能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创新与责任同行

这次参赛经历,让我明白:科技创新不仅是智慧的较量,更是责任的担当。未来,我希望自己能继续保持好奇与探索的精神,同时牢记科技向善的使命,让创新真正服务于社会,让成长更有意义。 

高子悦

44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场汇聚了无数青少年智慧与激情的盛会,为我们搭建了追逐科学梦想的舞台。线下答辩环节令我尤为难忘,这是我首次直面专业评委,紧张在所难免。但在讲述研究过程时,我渐入佳境,清晰阐述研究的创新点与成果。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更让我明白清晰沟通研究思路的重要性。大赛中,我看到了许多极具创意的作品,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意识到,科技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就能在科学的海洋中有所收获。这次比赛,不仅是对我科研能力的认可,更是我未来道路上的强大动力。此次参赛是宝贵的人生阅历,我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行,追逐科技创新的梦想。

袁紫毓

此次比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举办,这是科技的最高学府,绽放梦想的殿堂。与来自国际、港澳台及北京市各区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我开阔了视野,收获了成长。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尤其线下答辩的环节,现场等待专家的过程中,高度紧张。但随着一位位专家的到来和问询,我的表达与应对越来越自如。经历是最好的财富,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再回想起在研究百合花花色的一次次实验中,我体会到了科研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不断探索、永不言败的精神。所有事情都是先付出才可能有收获。比赛结束了,但我的科研脚步不会停止,未来,我将继续将课题深度探索,希望能为百合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时麦喆

这次科创比赛,我研究的是关于四探针电阻率测试技术的课题。从确定课题到研究完成,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在图书馆,自学了许多半导体知识,接触到目前流行的几个仿真软件,最终才把这篇万字论文写出来。我经历过数据验证的各种问题,中途几度停滞,好在最后坚持了下来。参加科创赛,尤其是雁栖湖展会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个人不仅是一次视野的拓展,更是能力的提升,感谢专家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感谢学校和导师的帮助!这次做课题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看清自己的短板和优势,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争取为以后的科研之路做好知识储备。

高天泽

此次大赛是在怀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举办的,赛程一共3天。第一天是自己布展,第二天是专家评审,第三天是现场交流会和颁奖环节。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比赛,心里又开心又激动,想想之前的付出,今天终于有结果了,心里突然感到无比自豪。

我特别感觉我的辅导老师,因为这大半年来在辅导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学会了坚持!虽然这次比赛的结果并不让我满意,但这也将成为我今后继续努力的动力!


文字来源:科技教育办公室    图片来源:科技教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