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千年文脉,智探古都新生——八十中丘成桐少年班“运河寻源 城市探索”实践课程再谱新篇

2025-04-18

京华春意正浓,少年求知意切。2025328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丘成桐少年班的同学们,再次以青春的脚步丈量历史的深度,在“探索京华,实践成长”的学期主题创新实践课程中,开启了名为“运河寻源 城市探索”的崭新篇章。这不仅是“人文历史,寻根京华”模块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次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与北京中轴线交汇的“金十字”上,追寻先贤足迹、解码城市脉络、激发创新思维的深度学科融合之旅。八十中丘成桐少年班,正通过此类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八十中见习校长、丘成桐少年班负责人闫凌加(清华大学物理学博士)强调:“丘成桐少年班的培养目标,绝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在于培养学生融贯中西、连接古今的视野,以及在真实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次‘运河寻源’课程,正是基于此理念精心设计,旨在让学生跳出学科壁垒,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深度理解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潜能,涵养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课程设计:

融汇古今,践行知行合一

本次活动以北京城市发展的关键轴线——大运河文化带与中轴线北延长段为研学路径,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巧妙串联起郭守敬纪念馆、汇通祠、万宁桥、西海湿地公园及野鸭岛等重要文化与自然地标。课程引导学生:

追溯运河脉络

理解其在北京建都、城市运转及文化交流中的核心作用。

探寻中轴新韵

感受古都格局的延续与城市发展的新活力。

观察湿地生态

思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之道。

贯通多元学科

将历史、地理、物理(水利工程)、生物(生态观察)、人文哲学等知识融会贯通。

锤炼核心素养

提升团队协作、实地调研与问题探究能力。


行前启迪:

名家引路,点燃探索之光

未出校园,智慧先行。在八十中历史博通社的精心组织下,“博物馆长进校园”活动为本次运河之行奏响了序曲。321日下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北京青联常委、郭守敬纪念馆馆长张鹏老师(孩子们亲切称呼为“朋朋哥哥”)走进八十中少年班课堂。他以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中轴线的壮丽画卷与运河的千年故事娓娓道来,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听了朋朋哥哥的介绍,感觉历史书上的文字都活过来了!真想立刻就去亲身感受那份厚重与壮丽!” 刘明泽同学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这是八十中积极引入校外优质资源,有效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生动体现。


行进步履:

丈量历史,解码城市格局

理论到实践,步履不停;知行合一,感悟生发。师生一行首先汇聚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点,亦是承载元大都城市格局关键记忆的万宁桥。以此为起点,沿着什刹海的粼粼波光,同学们精神饱满,步履矫健,依次穿行前海、银锭桥、金丝套胡同区、后海北沿,抵达水波荡漾的西海湿地与野鸭岛,最终汇聚于古朴典雅的汇通祠——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所在地。这条精心设计的路线,不仅串联起什刹海的秀美风光,其长度更巧妙地暗合了元大都城的半径。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行走,更是一场沉浸式的时空对话,让历史的厚重感触手可及。“脚下的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印记上。从繁华的漕运码头到如今的静谧水岸,大运河见证的不仅是北京城的变迁,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与力量。” 闫荣晟同学在行走中感悟,展现了少年班学子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思考力。


深度研学:

对话先贤,融汇文理智慧

在郭守敬纪念馆汇通书院研学导师的专业引领下,一场跨越时空的学习体验徐徐展开。同学们全神贯注,聆听大运河如何成为滋养中华文明的经济文化大动脉,积水潭如何从终点码头演变为城市明珠,以及科学巨匠郭守敬如何以惊世才华规划通惠河,奠定北京都城地位的传奇故事。在《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遗产大运河》主题展览前,同学们驻足凝思,创新性的展陈让他们对郭守敬在天文、水利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其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肃然起敬。“站在先贤的成就前,才更懂得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科学精神。郭守敬先生文理兼修,这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王博阳同学的话语,道出了少年班学子们的心声。


“原来我们脚下的这片水域,承载了这么多改变中国历史的故事!” 王子瞻同学的感叹,代表了同学们在亲历中获得的震撼与启发。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并非单一的人文之旅。全程参与并提供科学指导的闫凌加老师,适时引导同学们从物理学视角探讨运河开凿、船闸设计与流体力学原理。八十中课程处主任、博通社指导教师,北京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石岩老师,鼓励同学们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文动因与社会影响,并引导他们从《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智慧中,体悟运河的文化意蕴与哲学思考。这种文理交融、古今贯通的学习方式,正是丘成桐少年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激发跨学科思维能力的鲜明特色。刘益嘉同学在研学手册上写下:“春日出游,品六朝古都遗韵;睹物思人,感文理全才辉煌。此次研学,收获满满!”


理念升华:

行走课堂,赋能未来英才

“运河寻源 城市探索”,不仅是一次学子足迹的延伸,更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丘成桐少年班“周五下午走出去”常态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中,一幅生动的实践画卷。自本学期启动以来,该体系精心构筑,围绕“科技探索、人文历史、绿色生态、社会实践、职业体验”五大主题模块,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课堂的物理与认知边界,引领学生在真实而广阔的天地间,主动发现问题、深度探究成因、在亲身实践中收获成长。

对此,石岩老师精准地概括了课程的核心价值:“当看到孩子们真正走出教室,用指尖触摸千年运河的历史脉络,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探索光芒;当听到他们自然地将课堂所学与眼前实景相联系,甚至自发地展开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与热烈讨论时,我们便深知,这正是实践课程的意义所在。这种知识与体验深度融合的‘活’的教育,对于塑造他们的综合素养与涵养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作为丘班班主任,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焦点老师则从朝夕相处的视角,分享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触:“这次运河之行,我欣喜地见证了同学们学习方式的深刻转变。他们不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在行走中主动观察,在交流中独立思考,在古今对比中生发感悟。从万宁桥的沧桑古韵到西海湿地的盎然生机,从郭守敬超越时代的科学成就到运河承载的厚重人文价值,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充分点燃,跨学科联想的能力自由驰骋。这生动印证了我们‘行走课堂’的教育理念——将知识学习的触角延伸至鲜活的现实世界,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激发内在潜能、锤炼审辨思维、塑造健全品格。”

从亲身体验MR虚拟现实技术的前沿脉动,到此次沉浸式触摸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厚肌理,丘成桐少年班的同学们正通过一系列高品质、差异化、体系化的实践活动,持续拓宽认知边界,激发多元潜能,不断淬炼适应未来挑战的核心竞争力。这与学校“走进八十,踏上成才之路”的教育追求一脉相承。此次行走大运河、探秘中轴线、致敬郭守敬的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寻根与认同之旅,更是一场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在实践中完美交融的生动课堂。这堂浸润着汗水与思考的“行走课堂”,无疑为每位丘班学子的成长档案,都深刻熔铸了宝贵而独特的一笔。

展望未来,八十中丘成桐少年班将坚定不移地秉持“探索京华,实践成长”的培养思路,持续创新实践形式,带领同学们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殿堂与社会舞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同学们将不断书写属于新时代少年的精彩篇章,努力成长为能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文字来源:丘成桐少年班    图片来源:丘成桐少年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