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联合望京花园东社区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志愿者协会西藏内高班学生分会"。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学校在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深化实践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迈出坚实一步,为藏族学子搭建起展示才华、服务校园、奉献社会的专属平台。
探秘中轴线
解码华夏建筑密码
7月11日,在望京花园东社区服务站佟蕾站长及八十中团委副书记刘慰老师的带领下,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志愿者协会西藏内高班学生分会文化研学活动在先农坛拉开帷幕。内高班学生与北京同学共同探寻这座承载中华农耕文明的圣地,先后参观了拜殿、太岁殿、具服殿及“一亩三分地”等标志性建筑与景观。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先农坛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场所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中蕴含的礼仪文化和民俗传统。在帝王亲耕的“一亩三分地”前,同学们驻足交流,一位内高班学生动情地说:"虽然我们来自雪域高原,但对土地的敬畏与对丰收的期盼是相通的。这次研学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地域差异,农耕文明所传承的勤劳、务实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有效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中轴线文化深挖
实践真知与理论建构
7月13日,内高班的同学们继续深入中轴线文化探索之旅,参与以“古建筑的‘密码’”为主题的专题座谈。通过理论研习与实践体验,深入了解故宫、天坛等中轴线建筑的歇山顶、台基规制及单檐、重檐等建筑风格,并在专家讲解中对比了西藏大昭寺的建筑智慧。古今对话间,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中华建筑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
在随后的非遗文化体验环节,学生们分组动手拼装太和殿结构模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认知。内高班学生格桑边旦在完成拼装后感慨道:“原来无论是北京的故宫,还是家乡的大昭寺,古人都在用最精妙的方式,让建筑既稳固又壮美!这让我对中华文化的交融共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中,同学们不仅深入领悟了中轴线建筑的文化内涵,更亲身感受到中华传统营造技艺的智慧与精妙。通过对故宫、大昭寺等多元建筑风格的对比研习,大家深刻体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特质,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我校师生及社区老师的热情参与下,此次西藏内高班学生分会中轴线探秘活动圆满落下帷幕。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连接雪域高原与京华大地的文化对话,让不同地域的建筑智慧在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光彩,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文化浸润中绚丽绽放。
-- 学生感想 --
高一13班 尺来久乃
站在先农坛朱红的宫墙下,我这个来自西藏的高原少年不由得屏住了呼吸。阳光在明黄的琉璃瓦上跳跃,那些棱角分明的飞檐不像家乡寺庙柔和的曲线。讲解员说,这里曾是皇帝祭农神、亲自耕种的地方。
忽然想起家乡草原上,阿爸祭拜山神的神态。原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华北平原,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对丰收的期盼,都是如此相通。这方寸之地虽小,却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朴素信仰。
高一8班 格桑边旦
第一次走进先农坛,红墙灰瓦的古建筑让我特别震撼。作为西藏学生,我发现这里亲耕祭农的传统,与藏区春耕祭祀活动具有相似性,均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农耕文化的传承。这次志愿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不论是雪域高原的青稞田,还是中原的万亩粮田,都是我们共同的生命根基,藏文化的清溪、汉文化的长河,最终都汇入中华文明的海洋。
高一9班 扎西拥措
我怀着激动与好奇参加了此次志愿实践活动。漫步先农坛,庑殿顶的恢弘气势、精妙绝伦的藻井艺术,处处彰显着古人的智慧。站在"一亩三分地"前,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突然变得鲜活起来。这次活动配上专家深入浅出的讲座,不仅让我对北京的历史文化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更真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