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的浪潮席卷而来,教育的坐标系正在被重构。我们是选择被动适应,还是主动引领?8月16日,一场思想盛宴在北京展开。
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主办的“面向AI时代教师发展论坛”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擎画未来教育的崭新蓝图。这不仅是朝阳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八十中人以行动回应时代之问的铿锵足音。
高位引领,擘画未来蓝图
论坛在当天上午拉开序幕,高朋满座,星光熠熠。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朝阳区副区长尹圆等领导出席论坛。论坛由朝阳区教委主任徐志辉主持。
李奕主任高屋建瓴地指出,AI冲击的不仅是教与学,更是教育的底层逻辑。他强调,北京教育在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让技术真正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让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回归育人的核心。
尹圆副区长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首都教育大区,朝阳区正全力推进“宜学”城区建设,理应在教育创新上走在前列。朝阳将全力支持像八十中这样的学校大胆探索,汇聚全球智慧,为全国的AI教育融合贡献更多“朝阳方案”!
大咖论道,定义未来学习
上午的报告环节为全场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迪,直击AI时代教育的核心。
核心观点摘录
>教师的未来
AI不会淘汰教师,但一定会淘汰不会使用AI的教师。
>学习的重心
未来最值得学习的,是那些机器无法模仿和替代的东西:核心观念、情感体验、伦理抉择、自由意志和灵性创造。
>角色的转变
教师必须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习的设计者。
这些观点振聋发聩:知识AI可以给,但智慧、情感和创造力,永远是教育不可动摇的价值核心!
全球对话,激荡思想火花
由美国教育科学院院士赵勇教授主持的圆桌对话,集结了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等国的教育领袖,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柯政教授、北京大学汪琼教授等国内顶尖学者,上演了一场“兴奋与焦虑”交织的思想碰撞。
国际专家们分享了AI教育的全球实践与反思,而中国学者则展示了AI与课程融合的“中国智慧”。这场跨越国界的对话,让未来教育的创新路径愈发清晰。
深度聚焦,八十中的实践探索
如果说上午的论坛是“仰望星空”,那么下午的分享则是“脚踏实地”。
美国教育科学院院士赵勇教授再次登台,发表了题为《AI时代的教育:培养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主旨演讲。他鲜明地提出了“三创教育”(创新、创造、创业)的核心理念,对传统的“木桶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强调教育应致力于让每个孩子“卓越地不一样”。
随后的校长圆桌论坛,更是将前沿理念与一线实践紧密结合。我校任炜东校长与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王红梅、北京市日坛中学实验学校校长张英春等教育同仁同台论道,围绕“如何将AI技术与育人目标深度融合”展开热烈讨论。
作为主办方代表,任炜东校长在论坛上分享了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思考与探索。他介绍了我校正在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式学习(PBL)、“点亮中华”跨学科主题课程以及人工智能夏令营等具体举措。这些实践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多元的成长平台,为朝阳区乃至北京市的教育创新提供了生动的“八十中范式”。
一天的论坛意犹未尽,但思考的种子已经播撒。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将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继续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科技教育、国际化办学等方面持续深耕,为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走出一条更加坚实、更加清晰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