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中天文社团在全国航天创新大赛中斩获佳绩

2025-09-15

八月的京城,热浪蒸腾,蝉鸣声声,似在诉说着夏日的炽热与喧嚣。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开阳天文社团的同学们却以坚毅为舟,以热爱为帆,克服高温酷暑与时间紧迫的双重挑战,克服困难坚持训练。在2025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天文望远镜设计制作与探究单元赛事中,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强劲对手,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自主设计的高性能望远镜,沉着应战、奋勇争先。最终,同学们以亮眼表现再创佳绩,斩获2个全国一等奖、2个全国三等奖,用实力书写了属于八十中学天文社团的璀璨篇章!

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是经《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2〕13号)确定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白名单赛事,以“仰望星空,成就梦想”为主题,以“弘扬航天精神、培育创新人才”为核心,汇聚了全国范围内对航天与天文领域充满热情的青少年,是展现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其权威性与影响力备受教育界和科技界认可。

2025年5月赛事启动以来,八十中天文社团精选6名同学组建参赛队伍,全力投入天文竞赛部分的全国海选。备战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要应对天文知识理论考核,更需完成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独立设计并制作天文望远镜。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八十中初中天文社与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世纪星源天文社”开启了一场跨学段的协作之旅。

两校社团的携手,离不开两位指导老师的深耕细作。八十中学的赵胜楠老师擅长将初中物理知识与天文实践结合,为同学们梳理光学原理、调试技术参数;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的孔令娟老师则在手工制作、细节把控上经验丰富,带领大家从0到1完成器械搭建。在设计望远镜时,赵老师带着同学们分析不同镜片的焦距特性,绘制精确的装配图纸;孔老师手把手教大家使用锯子、螺丝刀等工具,确保镜筒组装的垂直度与稳定性。从筛选符合观测需求的凸透镜、凹透镜,到反复测试镜身的平衡度,再到记录调试数据、撰写包含设计思路与观测效果的报告,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师生们的智慧——为了让望远镜更轻便,他们尝试用PVC管替代传统金属筒;为了提升观测清晰度,反复调整镜片间距达20余次。

全国海选阶段,中学组共收到全国300余份天文望远镜作品,经过专家对科学性、创新性、实操性的多维度评审,八十中参赛团队脱颖而出:4名同学获二等奖,1名获三等奖,1名获优秀奖,其中4人凭借扎实的作品质量与报告呈现,成功跻身全国总决赛。

面对即将到来的激烈角逐,他们放弃暑假的休息时间,与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一起全身心投入备赛。一方面反复调整望远镜镜身设计,还不断优化光学结构,同时认真准备现场观测这一高难度环节——5分钟25米25道天文知识题观测与作答,这个环节既考验望远镜精准操作能力,又需深厚的天文知识储备,同学们反复调试设备、优化观测流程。无数次模拟训练中,他们细致校准望远镜角度,系统梳理天文知识体系,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对航天探索的无限热忱,这群少年全力以赴,只为在总决赛中交出满意答卷!

8月4日至7日,全国总决赛在航天重镇海南省文昌市拉开帷幕。这里不仅有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科技底蕴,更汇聚了来自全国的顶尖青少年天文爱好者。总决赛中,同学们面临着更严苛的考验:现场调试望远镜进行天体目标观测、结合作品阐述设计理念、回答评委关于光学原理与改进方向的提问。面对压力,八十中的同学们沉着应对——有的同学在观测环节快速校准镜筒,精准捕捉到指定星区;有的在答辩时结合初赛经验,清晰阐述“小初协作优化镜身配重”的创新点,赢得评委认可。最终,经过四天的激烈比拼,共斩获2个全国一等奖、2个全国三等奖,为此次赛事画上圆满句号。

 

获奖项目分享

八十中学北校区

张子涵  初一(3)班

参加了在海南文昌举办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中的自制的望远镜项目。这也是我参加的第三次创新大赛,从小学开始直至初中就一直是天文爱好者并参加天文社团不断学习。在本次参赛中,我设计并制作的望远镜,以创新性融合航天工程美学与天文观测技术,打造出具备航天基因的牛顿反射式望远镜。给予它神秘的名字“璇玑巡天”。在此次比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奖项,更加激励我不断的学习去探索更多的星空奥秘。

 

八十中学东校区

亢俊涵  初一(1)班

我喜欢看科普类的书,对动手制作的比较感兴趣,这次我做的望远镜是一个牛顿反射式望远镜,分辨率高,成本低,实用。望远镜装有把手,移动方便快捷,同时也减小了望远镜倾覆的风险。当片可将望远镜固定在支架上,防止望远镜滑落造成内部设施受损。底部装有万向轮,使望远镜的移动方便快捷,万向轮上带有锁扣,确定位置后可锁定,防止望远镜乱跑。望远镜的镜筒长度长达1米,焦距1000,因此分辨率更高,成像更清晰。

八十中学

畅子萱  初一(3)班

我向往蓝天,爱好天文,通过研究学习,自制了“星曜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它经济实用、简洁美观、功能齐全。它移动迅速、寻星自如、储物空间大、站立观星便捷。我用它完成了月球观测实践,将远在天边的月球,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美景。这次航天创新大赛,锻炼了我科研动手能力,增强了我科研创新的信心。今后我会在这条科研创新的路上继续努力,开拓进取!

八十中学南校区

张赫宣  初一(13)班

我与望远镜结识要从9岁的一次观星经历开始,漫天的星辰,让我对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自己制作望远镜的想法。这次的天文望远镜设计制作与探究大赛终于让我实现了自制望远镜的愿望。本次大赛上,我制作了一款总重量不超过2Kg的超轻量化牛顿反射式望远镜。使用3D打印技术,磁悬浮等工艺,轻量化设计与快速校准技术的创新解决方案。镜筒采用3D打印望远镜框架结合中空铝管,特点超轻。主镜与副镜为磁悬浮设计,可以实现快速激光校准。经过实测验证,该望远镜可清晰观测月球表面、木星卫星等天体目标。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我对宇宙的探究还会继续下去。

此次佳绩的背后,是小初衔接教育模式的生动实践。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天马行空的创意,八十中学的学长学姐则以更系统的知识储备完善方案,两校在器械制作中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孔令娟老师与赵胜楠老师更是打破学段壁垒,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让科学探究的种子在跨校协作中生根发芽。这种“小学启蒙+初中深化”的联动模式,不仅为赛事助力,更探索了天文教育贯通培养的新路径。


从北京八十中学的校园天文台到海南文昌的总决赛现场,八十中天文社团的同学们用热爱与坚持书写了属于他们的星空故事,这份荣耀,不仅是对他们日夜奋战的褒奖,更是对学校天文教育成果的充分肯定。未来,八十中学天文社团的同学们必将继续怀揣对宇宙的无限热爱和好奇,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探索未知,向着星辰大海,乘风破浪,书写更多辉煌,让航天梦想在实践中绽放光芒!


文字来源:科创办公室    图片来源:科创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