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中校园科普活动——探索植物智慧,解读地图奥秘

2025-11-04

 

解锁植物生存密码,共赴科学精彩之约

2025年9月11日下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南校区礼堂内气氛热烈,一场以“你不知道的植物生存秘笈——植物的生存智慧”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在此开讲。国家植物园北园副研究员杨勇老师,为初一年级的学生带来了一场充满趣味与知识的植物探索之旅。

讲座伊始,南校区科技主管陈宇红老师隆重介绍了北京市科技俱乐部的王荧老师和主讲人杨勇老师。杨老师在植物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紧接着,杨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国家植物园,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SCI的含义,成功勾起了同学们对植物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达尔文理论认为,植物在自然界激烈的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智慧。杨老师围绕这一核心,从植物开花、根茎叶及果实和种子三个方面展开了精彩分享。在植物开花智慧的部分,杨老师展示了菠萝蜜老茎生花的奇特现象。菠萝蜜原生在热带雨林,植物郁闭度高,只有顶层灌木能接触充足光线。菠萝蜜进化出老茎生花,既能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又便于传粉和动物取食传播,还能缩短营养输送距离,利于果实生长。还有那高海拔的绿绒蒿属植物,在紫外线强、昆虫稀少的环境下,开出大而鲜艳的蓝紫色花朵,既反射紫外线保护自己,又能吸引昆虫传粉。而塔黄更是神奇,它能自建“温室”,黄色苞片抵挡紫外线,为传粉昆虫提供庇护,还散发特殊气味吸引昆虫,帮助完成花粉传播。

植物根茎叶的智慧同样令人惊叹。杨老师以番薯为例,讲解了其块茎储存营养、休眠芽繁殖后代的作用;草莓的走茎能在合适条件下扎根形成新苗;榕树的气生根向下扎根形成粗壮根系,起到支撑作用;红树林植物在沿海滩涂将毛细根长到地面以上获取氧气。还有多肉多浆植物,为避免原生地高温强紫外线灼伤,进化出了“天窗”结构。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智慧也趣味十足。喷瓜果实成熟后通过内部压力差异弹射种子;非洲凤仙果实像小手雷,受外界刺激爆炸弹射种子;苍耳和鬼针草果实表面有倒钩刺或类似结构,能勾住动物毛发或衣物传播;苹果、梨等植物进化出美味果肉,吸引动物食用后排泄种子;小松鼠储存坚果时遗忘的部分,第二年也会发芽生长。

讲座过程中,杨老师不时提问,同学们踊跃回答,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最后的提问环节,两名同学分别提出关于多肉植物休眠原理和食虫植物喂养的问题,杨老师都耐心细致地解答,让同学们豁然开朗。

此次科普讲座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注重科学教育的生动体现,植物独特的生存策略让同学们明白在不同环境中探索新方法的重要性;讲座内容涵盖植物多个方面的智慧,让同学们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植物世界。相信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在未来会以更加创新、卓越、多元的姿态,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发现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从地图到“摇钱树”

窥见博大精深的地理学科

2025年10月21日下午,由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联合举办的校园科普讲座在八十中学南校区开展。此次讲座的主讲专家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雷梅老师,莅临现场的嘉宾还有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常务副秘书长王荧老师,八十中学南校区科技主管陈宇红老师。雷老师从地图的重要性和演变出发,延伸到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生动展现了地图在地理发现和资源寻找时所起的作用,启发同学们开展有趣的校园科普选题。

雷老师以使用电子地图导航的应用场景开场,指出地图在当代社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而地图作为人类寻找资源的必备钥匙,其实由来已久。随后雷老师以航海史的关键事件为线索,向同学们介绍了航海家们借助地图不断地探索世界,也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完善地图的历程。从4500年前最古老的地图诞生,地图不断演化发展至今。

番茄、马铃薯、黄瓜、玉米、水稻并非原产自中国?雷老师通过设置悬念的提问方式,为学生一一揭开这些食物的“身世”之谜。当新大陆被发现,当世界各地可以借助地图沟通往来,来自南美洲、北美洲等地的作物陆续传入中国。它们在经过人工驯化与培育后,品质不断提升,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多个阶段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今成为我们中国人家家户户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在众多植物中,有一种奇特的植物能够富集金属,这就是超富集植物。雷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案例,介绍了人们是怎么发现超富集植物,以及目前对这类植物的研究方向和利用方式,并带领同学们利用地图分析了我国可能存在超富集植物的地区,深入介绍了一种能在有毒矿渣上生长的神奇植物——蜈蚣草。

整场讲座气氛热烈,雷老师将专业的地理知识用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娓娓道来,讲解深入浅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现场频频发出惊叹和掌声。提问互动环节中,学生热情高涨,十分踊跃,雷老师在交流中也对同学们富有创造力的思考和提问给予了认可和称赞。讲座在精彩的问答中圆满结束。此次科普讲座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注重科技教育的生动体现,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科学探索世界。


文字来源:科创办公室    图片来源:科创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