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点亮未来,创作启迪梦想——“科幻进校园”活动走进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东校区

2025-11-06

2025年10月14日,北京科学中心青少年科幻教育——“科幻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东校区。由未来学家、作家郑军以“机器人AI——科幻与现实”为主题开展讲座。本次活动不仅带同学们探索了人工智能在科幻与现实中的关联,更通过科幻小说点评与互动交流,为青少年科幻爱好者搭建了学习探索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科幻阅读和科幻创作的热情。本次活动由北东校区语文教研组承办,也是一次跨校区共享优质资源,开展跨校区教研的尝试。

活动伊始,主持人姜琦老师对本次讲座的主题与背景进行了介绍。随后,著名作家、未来学家郑军老师登台分享。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军老师自1997年开始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30部、评论与科普著作多部,发表各类文章超千万字,并策划多套科幻丛书,在科幻文学与未来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

讲座中,郑军老师从自身接触人工智能科幻作品的经历切入,回顾了人工智能经典作品的发展历程:从1984年《终结者》到《人工智能》《我,机器人》等经典影片,清晰梳理了不同时期科幻作品中人工智能的形象,深入剖析了现实中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通过外卖后台AI调度、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机器人竞赛等案例,让同学们直观理解当前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还介绍了软体机器人、活体机器人、海洋机器人、纳米尺度机器人等前沿研发方向,展现了科技与科幻相互滋养的关系。

在创作指导环节,郑军老师对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学生的三篇科幻习作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直言很惊讶于初中的孩子能够写出这样精彩的科幻小说作品,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接着郑老师展开了细致点评。《冰点之盾》立足 “南极地下海” 这一真实科学前沿,是从现实科学课题中挖掘科幻题材的优秀范例;《狭缝》借助平行世界的设定,探索了科幻作品承载哲学思考的创作方向;《星月夜》则采用 “自然之谜驱动故事” 的模式,精准契合了早期科幻 “激发想象力” 的核心价值。此外,他还在写作技巧层面提出 “背景设定” 的概念,提醒同学们避免因过度铺垫设定,而影响故事的整体节奏。

在紧随其后的互动环节中,现场思想火花迸发,将活动推向高潮。 同学们争相举手,提出了许多兼具哲学深度与科学前瞻性的问题:“AI最终会取代人类吗?”“AI的‘创作’能否拥有真正的情感与灵魂,进而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在自我迭代与生成的过程中,AI是否可能产生自我意识?”……这些有趣而深刻的发问,展现了八十中学子出色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科技伦理的深入关注。

面对同学们的踊跃提问,郑军老师一一给予了细致而富有启发性的解答。他从技术现状、哲学思辨和科幻想象等多个维度,引导同学们辩证地思考人与AI的关系,强调工具性与人性本质的差异,并鼓励大家主动学习、善于提问,在未来成为科技的引导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这一问一答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融合碰撞。

活动最后,郑军老师向学校赠送了《宇幻光年:第十一届北京科幻创作创意大赛“光年奖”获奖作品集》,以此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科幻阅读与创作,用文字构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他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多读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科幻作品,在文学和科技的世界中思考人类发展的方向,用科技阅读开启自己思维的新世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处强调要关注智能互联时代的发展趋势,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有效应用和影响,这为语文教学中的数智赋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最活跃、对世界最好奇的年纪。科幻小说构建的宏大、新奇的世界——无论是星际旅行、时间穿越,还是人工智能、外星文明——都能极大地冲击他们的认知边界,让他们意识到“原来世界还可以是这样” 。这种“脑洞大开”的体验是其他文学类型难以比拟的,它能保护并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许多科幻小说并非空想,而是基于坚实的科学理论进行推演。它引导学生们思考技术发展的逻辑链条和可能后果,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们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初中部北校区语文组,2022年以来,就以初中教材中科幻作品为阅读基础,开设了科幻小说阅读课,同时成立科幻写作社团(由赵永红老师、韩蕙阳老师等开设),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科幻小说的阅读和科幻小说写作。校区掀起了阅读科幻作品,分享科幻作品、创作科幻作品的小热潮。其间多人次获得市区级科幻小说创作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老师。此次活动目的之一希望多校区共同开展丰富的科幻阅读和写作活动。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指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特别强调:“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此次活动就是八十中学在“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的一次有益尝试。它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的科幻想象与现实发展,更掌握了实用的科幻创作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同学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推动中国科幻事业的青少年人才培养注入了新动力。


学生活动感言

彧睿同学

这次的科幻讲座,为我们初一同学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奇妙大门。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那些看似遥远的科技元素:会学习的AI、能穿越星海的飞船,它们不仅是酷炫的想象,更像是一把钥匙,启发我们思考科技如何改变生活、连接情感。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学生对AI科技的认知。

如果未来我也能创作科幻故事,我最想写的是拥有自我情感的AI伙伴,以及能和动物对话的“生物通迅器”。我想象着,当机器懂得了爱,当人类听懂了鲸鱼的歌声,我们的世界会变得多么不同!这次讲座像一粒种子,在我们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敢于想象的嫩芽。我们不仅是未来的读者,更希望成为未来的创造者,用知识与梦想,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翊博同学

听了科幻讲座后,就感觉科幻讲座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读科幻作品科技元素的新视角。此前读科幻,只惊叹于时光穿梭、星际航行的奇妙。听后才懂,这些元素的背后藏着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深度思考,比如《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不仅仅是硬核科技,更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科技的终极意义,是守护而并非征服。以前我只关注科技的酷炫,现在我会追问其背后的伦理与责任,思考它如何真正服务于人类与地球的未来。

其实科幻从不是遥远的幻想,而是更贴着现实生长的思考。这场讲座的启发,会让我往后读科幻时多一份深度,也学会在想象与现实间寻找科技的真正意义,用更理性的眼光看待创新,用更温暖的心怀守护未来。

梓博同学

这场科幻讲座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看待科技的新视角。过去我读《三体》,只惊叹于“黑暗森林法则”的宏大,过去看“终结者”六部电影时,只觉得人工智能机器的情商已经可以比肩人类了。如今才明白这些科幻电影小说里的科技元素并非凭空虚构——它们都是基于现有物理理论的大胆延伸,这启迪我真正的科技探索,既要扎根现实逻辑,更要敢于突破认知疆界。

若未来我提笔创作科幻小说或研究人工智能,我会探索人类可否和机器融为一体,将人的大脑先行改造;或者将外骨骼技术先行与人类结合,并利用量子技术来实现这项可能……

我想,科幻不仅仅是一种幻想,更揭示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文字来源:东校区    图片来源: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