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照亮青春之路

2025-11-07

10月30日,“科学家精神:探索世界的边缘”主题讲座在我校举行。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联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以及新京报共同开展,旨在为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讲座中,张兴华教授首先讲述了“两弹一星”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中教授特别提到了两位科学家:钱学森与程开甲。1960年,正在南京大学任教的程开甲接到命令,加入我国核武器研制队伍。他深入戈壁滩二十余载,参与主持了我国30多次核试验。令同学们动容的是,程开甲在核试验研究中坚持深入一线的工作态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他的座右铭,即使面对坑道内高温、高放射性和坍塌的危险,他依然穿着简陋的防护服亲临现场,只为掌握第一手资料。

当年美国人评价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并想尽办法阻止他回国。面对非法软禁,钱学森用香烟纸写下:“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1955年,他终于踏上归途,并坚定地表示:“我打算回中国去,竭尽全力,与中国人民一道建设国家,使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回国后,于1956年10月8日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编撰《导弹概论》,启发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他的一句“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激励了无数科研工作者。1966年10月,“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用自己导弹投送核武器的国家。

贯通班的同学通过这场活动,深入了解了两弹元勋们的感人事迹,深刻感受了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以科学家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来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科学家精神这股强大的力量,正激励着八十中学子在求知路上不断探索,勇往直前。


文字来源:贯通班    图片来源:贯通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