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逢盛世 笃行王选志——八十中南校区举办“从王选院士故事读懂科学家精神”主题讲座

2025-11-25

2025年11月11日中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南校区礼堂座无虚席,气氛庄重热烈。北京大学丛中笑教授受邀莅临,为初一年级全体学子带来“致敬‘当代毕昇’——王选院士的科技报国之路”专题讲座,带领同学们重温院士深耕科研、爱国奉献的传奇人生,让科学家精神在青春心灵中扎根。

讲座伊始,八十中学德育处主任段老师隆重介绍主讲人后,丛教授的课件缓缓展开。一张张珍贵老照片、一段段生动科普视频,瞬间锁住同学们的目光。当“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从理想照进现实的历程画面出现时,礼堂内鸦雀无声,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彻底点燃,迫切探寻这位“中国印刷业革命先行者”的故事。

王选的科学之路,少年时便埋下爱国担当的种子。丛教授讲述,王选自幼聪慧好学、学业优异,因责任心强连任班长,早早展现组织能力。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因姐姐购买日本铅笔怒而折断的举动,深深烙印在他心中,让爱国情怀成为一生不变的精神底色。这段往事让同学们读懂,“家国情怀”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念。

考入北大后,王选院士的选择让在场同学深感震撼。在计算机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他毅然选择计算机数学领域,只因坚信“软硬件结合才能真正创新,为祖国做实质贡献”。丛教授详述王选院士投身“748工程”的艰辛:西方技术封锁下,六七千常用汉字、十几种字号字体的存储难题,撞上仅六兆多的计算机存贮总量;长期患病的他,每天凌晨6点起身、深夜11点才休息,既埋首理论钻研,又亲手用标尺量零件、用锤子校准,把苦活累活当科研常态。

科研磨难远不止技术攻关,高强度工作让他数次病倒,康复后却总是第一时间重返岗位。这份“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支撑他带领团队五年攻克核心技术——1979年,我国首个实用化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诞生,推动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让日本媒体惊呼中日差距已达30年。

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报国硬实力,更有淡泊软实力。2000年,已是癌症患者的王选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特意购置假发参加颁奖;面对北大历史首次的500万元奖励,他全额捐献支持科研教育。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临终前三月立遗嘱捐献健康器官,生命最后时刻,坚持将输血让给其他病人,完成人生最后一次奉献。讲到此处,不少同学悄悄拭泪。

讲座尾声,丛教授总结:王选用一生践行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精神,正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她鼓励学子以院士为榜样,让科学精神成为青春动力。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用掌声与鲜花向丛教授致谢。

此次讲座是八十中爱国主义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举措,不仅让同学们回望中国科技峥嵘岁月,更将科学家精神根植于心。学校多年来持续开展此类活动,引导学子以先辈为镜,做有理想、肯奋斗、能吃苦、善奉献的新时代少年,让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激励更多学子成长为民族复兴的担当者。


文字来源:南校区    图片来源: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