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留声 万世传音——八十中学金帆管乐团走进中国音网

2025-11-26

为丰富艺术实践体验、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切实提升团员艺术素养与文化自信,2025 年 11 月 21 日下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党委喻江书记带领金帆管乐团师生走进中国音网,开展 “百年留声 万世传音” 主题实践活动。团员们在声音的殿堂中追溯历史脉络,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文化魅力,完成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感染力的艺术研学之旅。


本次活动构建 “网校联动、沉浸感悟、艺术育人” 的特色活动模式。中国音网创始人、有声文化遗产守护者熊志远先生亲临现场,与八十中学党委喻江书记、团委王悦书记、姜远老师一同陪伴同学们参观学习。活动中,讲解员通过鲜活的史料解读与经典旋律赏析,为团员们生动阐释了声音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家深刻感悟百年音乐文脉的深厚魅力,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走进展馆,讲解员首先介绍了中国音网所属的华韵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从影音文献的数字化修复、整理编目到老旧音像资料的活化传播,让团员们对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的使命有了直观认知。




在办公区,数字化修复设备吸引了团员们的目光,大家近距离观察录像带、开盘带等复古机型,认真聆听胶片扫描仪提取原片信号、实现数字转化的技术原理,不时点头称赞,眼神中满是对这项 “声音守护技术” 的敬佩之情。






长廊中,承载着上世纪声音记忆的黑胶唱片整齐陈列,红色文化与戏曲主题的展品迅速点燃了团员们的参观热情。在展厅内,留声机等播放用具与各类珍贵唱片让大家驻足流连。讲解员重点介绍了谭鑫培等京剧早期推广者的唱片、民国四大名旦的《四五花洞》、老舍先生的中文教学唱片、弘一法师作词的《送别》以及《义勇军进行曲》等经典音频史料。当老舍先生的教学声、《送别》的悠扬旋律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曲调缓缓响起,团员们不禁眼眶泛红,深深为这些跨越时空的声音所动容。在互动环节,团员们亲手操作留声机,当发现这一老式设备竟具备扩音功能时,纷纷感叹声音载体中蕴含的巧思。







在影片放映室,团员们通过欣赏《雷锋》等影片片段,直观感受了数字化修复中的上色技术,清晰分辨出修复画面与原始画面的差异。当得知工作人员需逐帧调色、以月为单位推进项目时,大家对团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与辛勤付出深感敬佩。考虑到团员们来自金帆管乐团的身份,讲解员特意播放了西洋乐唱片,熟悉的旋律在朦胧的音质中流淌,引发了团员们的强烈共鸣。自由参观环节,大家或聆听《夜上海》等经典曲目,或尝试操作不同唱片播放,沉浸在声音的历史美韵中不亦乐乎。




活动尾声,喻江书记、中国音网领导及工作人员与金帆管乐团师生共同合影留念,为本次实践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团员们系统了解了唱片音像的发展历史,真切感受到科技赋能文化保护的强大力量,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文化自信。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活动的收获转化为艺术追求的动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青春旋律奏响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 活动感言 --

王周芮溪

此次参观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唱片《四五花洞》,中国音网对梅兰芳先生唱片的珍藏和修复,让更多青年人能够感受百年前的梅派雅韵,让传统文化在当今重新焕发出光彩。

赵芳茁

在中国音网听到《中华儿女》唱片,1939年的“中国不会亡”破封而出,铜罗合唱裹着四行仓库的硝烟,让岁月里的热血震彻心扉。

张家窨

观看《四五花洞》唱片,我感受到了时光封存在黑胶纹路里的传奇,它是四位宗师同腔青衣的严谨,凝住了京剧艺术最鼎盛的高光。

陈婧怡

来到中国音网,聆听《渔舟唱晚》唱片,感到东方意境的空灵静谧与温润深远。

王乙里

目光掠过《霸王别姬》的黑胶唱片,斑驳的盘面似定格了当年的戏台风华,仿佛已听见梅先生的婉转唱腔与艺术的不朽在眼底缓缓流淌。

王瑞晓

当唱片机的唱针接触到哥伦比亚公司的黑胶唱片时,我听到了一首爵士歌曲,这首歌穿过一百多年给我带来了放松的感觉。

贾予晗

当黑胶唱片旋转,我感受到《孔雀东南飞》的哀婉旋律流淌出千年前焦仲卿与刘兰芝封存在纹路里的悲情与反抗。

姜可唯

参观中国音网看到了新中国第一版《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了解了国歌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中国唱片技术发展的潜力和强大。

孙铭汐

聆听《夜上海》黑胶唱片里婉转悠扬的旋律,让我体会到其作为时代金曲的历史沉淀与复古韵味。

杨恩量

参观中国音网其中的相声唱片《歪讲三字经》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原来相声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历史记录。

张宬林

在中国音网,我看到了1950年发行的《抗美援朝进行曲》的黑胶唱片,令我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气概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

贾栩

唱片《血战台儿庄》的每一段旋律,都是民族抗争的深刻印记,铭记先烈热血、传承不屈气节的初心滚烫,从未褪色。

王泺涵

看到孙中山先生这张《勉励国民》演讲唱片,才懂修复的不只是声音——是把百年前唤醒民众的呐喊,稳稳递到今天;当这些滚烫的时代强音重响,是让历史的力量,在当下依然震耳。

郭晗

在中国音网听到《送别》的唱片,底噪声裹着悠长的旋律缓缓漫开来,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百年前的学生共振,沉浸在同一首歌中。

刘墨涵

站在中国音网,凝视着那张承载着《阳关三叠》的古老唱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传唱至今,那份穿越时空的苍凉与真挚深深打动着我的心灵。

单馨然

当《义勇军进行曲》母版乐声从唱针下渐起,仿佛听见历史的厚重与温度,令我难以忘怀。

范逸阳

黑胶唱片传承红色精神,AI赋能使老胶片得以重焕生机,《送别》在胶片转动中缓缓流淌,令我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李佳岳

在中国音网听《国际歌》,这声音是淬火的真理,自旧唱片中苏醒,再度将我的脊梁与无数脊梁熔铸在一起,使我的内心感到生生不息的力量和希望。

蔡金延

亲闻《冲锋号》黑胶,小号嘹亮的音色瞬间将我带回那段烽火岁月,这震撼心灵的号音使我真正明白了何为精神血脉的传承。

毕稼州

聆听了《勉励国民》,歌声汇聚成不屈的力量,激励吾辈于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共铸复兴伟业。

付英轩

在中国音网聆听的《瑶族舞曲》,月光般的旋律与牵动心跳的长鼓节奏,仿佛让我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瑶族文化内涵与民族音乐魅力。

韩一凡

看到《孔雀东南飞》老唱片,仿佛穿越历史聆听往日之声,静静的黑胶承载文化记忆,让人倍感珍贵与震撼。

汪靖轩

在黑胶唱片《送别》特有的温润模拟质感中,每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的吟唱,都让这份离愁别绪直抵心底,愈发深沉悠长、余韵不绝。

董远夫

参观中国音网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杨小楼《连环套》的黑胶唱片,在了解其过程后深刻的体会到了京剧国粹的魅力和黑胶唱片的独特。

熊泽恩

在中国音网见到1930年歌曲《送别》的最早版本,里面的童声充满了当时小学生的活泼和灵性,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司博锴

听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最早版本,唱片里封存的每一个音符与歌声,都埋藏着岁月的痕迹,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的反抗决心。

仇可为

指尖触到粗纹唱片的刹那,《国际歌》的旋律如惊雷滚过,那是穿越百年的战鼓,不仅震彻耳膜,更在胸腔里激荡起滚烫的力量,至今仍在敲击时代的胸膛。

李子轩

在中国音网邂逅《春江花月夜》唱片,历史文化与现代修复技术的交融,让音乐节表演时那月夜般悠扬的旋律再度萦绕耳畔,满是熟悉的感动与文化共鸣。

童天佑

在中国音网闻《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的呐喊穿云裂石,钢铁旋律裹挟黄河怒涛,将历史深处的惊雷掷入今宵血脉。

王陆博

展览厅中的《淮海战役组曲》,1948年的碾庄雪片骤然纷飞,钢板弦声裹挟着独轮车的轨迹,将历史褶皱里的惊雷碾入当下血脉,让国家与民族最珍贵的记忆得以传承。

韩若水

聆听四大名旦的《四五花洞》,其唱腔在悲欢离合中唱尽了人世苍茫与温存,余韵悠长,让人魂牵梦萦。

王米朵

数字化修复让珍稀唱片重焕生机,《美哉中华》唱片让我仿佛触到了中华儿女坚韧不屈的灵魂,感受到音乐的传承力量。

武晨曦

聆听《十面埋伏》这张唱片,心里感到了被重重包围的紧张,也涌起了对英雄末路的悲悯。

董乐萱

于中国音网聆听孙中山先生《勉励国民》演讲唱片,历史的声音穿越百年风雨,依然在耳畔铮铮作响,提醒着我辈青年不忘来路,砥砺前行。

李佳聪

聆听老舍先生1926年灌制的《言语声片》,声波为舟,穿越时光,那纯正的京腔不仅是声音,更是一个时代的灵魂。

樊恩彤

聆听《国际歌》,百年革命理想如雷贯耳,红色精神的传承之力与时代奋进之志在我心中澎湃不息。

郭子诚

《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时,都市喧嚣与霓虹瞬间被留声机温润的音质伴着黑胶斑驳痕迹所掩盖,它们不仅记录了乐曲,更让我感受到了百年前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对未来的激情。


文字来源:音乐组    图片来源:音乐组